最近这阵子,但凡是关心点汽车新闻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儿,那就是理想汽车好像没以前那么风光了。
咱们都知道,理想汽车在前两年那可是新能源车市场里的明星,特别是家里有老人有小孩的,买车时十有八九都去看过理想。
它凭借着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加上能加油也能充电的增程技术,一下子就抓住了好多中国家庭的心,成了第一个在新造车势力里赚到大钱的公司,让同行们羡慕得不行。
可就是这么一个曾经的“榜一大哥”,最近公布的成绩单却让人有点意外,甚至有点替它捏把汗。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前不久理想汽车庆祝自己十岁生日的时候,场面挺热闹,创始人李想还难得地和高管们一起上台唱了首歌,看得出来是真高兴。
十年时间,把一个当初不被看好的技术路线做成了年收入过千亿的生意,这确实值得骄傲。
但这份喜悦还没持续多久,一份冰冷的数据就来了:今年6月份,理想汽车的新车交付量是3.63万辆,这个数字跟去年同期一比,竟然下降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在其他几家头部新势力销量还在往上涨的时候,理想这个负增长就显得格外扎眼。
这份“生日礼物”,恐怕谁收到了心里都得咯噔一下。
这就不禁让人想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个曾经遥遥领先,让对手望尘莫及的理想,怎么突然就踩了刹车?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想的挑战早就开始了。
今年年初,理想信心满满地定下了全年卖70万辆车的目标,后来发现市场形势不对,悄悄地把目标调低到了64万辆。
可即便是降低了标准,半年时间过去了,理想的全年目标完成率还不到三分之一。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算一下,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半年里,理想每个月都得卖出超过7万辆车,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要知道,在去年最火爆的时候,理想的单月销量最高也没能突破6万辆。
这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经营上的压力,还不光是销量。
咱们老百姓买东西看价格,公司经营就要看利润。
理想汽车的毛利率,说白了就是每卖一辆车能赚多少钱的比例,这个数字也开始下滑了。
2023年的时候还有不错的表现,但到了今年,已经从去年的22.2%降到了第一季度的20.51%,虽然看着还是正数,但下滑的趋势很明显,说明赚钱变得更难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理想汽车赖以成功的“护城河”正在被填平。
当初理想为什么能火?
因为它精准地找到了一个市场空白:那些想要新能源车的牌照和低使用成本,但又担心出远门充电不方便的家庭用户。
理想的增程车,市区用电,长途用油,再加上车里空间大、坐着舒服,完美解决了这些用户的痛点。
可是,这么好的生意经,别人能看着你一个人做吗?
当然不能。
很快,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理想学习者”。
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同样主打增程和家庭舒适,凭借华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技术实力,迅速崛起,成了理想最强劲的对手。
还有像零跑汽车这样的品牌,直接打出了“半价理想”的旗号,用更低的价格提供类似的体验,也吸引了不少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现在你再去看车市,会发现几乎所有主打家庭用户的国产SUV,都把大屏幕、车载冰箱、舒适的座椅当成了标配。
理想曾经的独门秘籍,现在变成了行业的大路货,它的独特性自然就被稀释了。
其次,在增程这条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的同时,理想在纯电动车这条更广阔的赛道上,却起步慢了半拍。
当整个行业都在高喊纯电才是未来的时候,理想的第一款纯电车型理想MEGA,在今年上市后却遭遇了滑铁卢。
这款车因为其独特的外形设计,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销量远没有达到预期。
这第一炮没打响,对理想的打击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了士气,也让外界对它的纯电发展能力打上了一个问号。
现在,理想准备在7月和9月接连推出两款新的纯电SUV,分别是i8和i6。
但此时的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前有特斯拉这座大山,后有小米SU7这样自带巨大流量的新玩家,理想的新车想要杀出重围,难度可比当年做增L系列时大多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理想汽车和李想本人当然也在积极想办法。
从他们最新的规划调整就能看出来,他们把未来的宝,重重地押在了纯电业务上。
在那个被调低了的64万辆年销目标里,增程车型的目标被砍掉了4万辆,而纯电车型的目标则从5万辆大幅提升到了12万辆。
这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纯电能成为新的增长点,来弥补增程市场的乏力。
李想自己也解释说,不是他们以前不想做纯电,而是觉得时机不成熟,用户的充电体验不好。
现在,随着理想自家的5C超快充技术和充电站的普及,他认为已经可以做到“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充电体验不输加油了,所以现在是大力发展纯电的好时机。
至于备受争议的设计,李想似乎也打算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MEGA虽然刚上市时被骂得很惨,但现在已经是50万以上MPV的销量第一,这证明只要核心的目标用户喜欢,就是成功的设计。
所以,即将上市的新纯电SUV,在外观上还会延续MEGA那种圆润流畅的风格。
这种坚持到底是自信还是固执,还需要市场来检验。
更有意思的是,李想还透露了他对公司更长远的思考,他说理想最终不会是一个标准的汽车企业,而会是一个“空间机器人企业”,他想做的,是像苹果的iPhone那样,能颠覆行业的AI硬件产品。
这个梦想听起来很宏大,但对于眼下的理想来说,如何打赢纯电这场翻身仗,如何在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重新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是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
那个曾经的“榜一大哥”,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