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

曾经需要加价几十万才能提车的捷豹,如今为何沦落到“买一送一”的境地?一家以英伦贵族自居的豪华品牌,为何会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甚至被网友调侃“六折豹、五折没人要”?从一车难求到无人问津,捷豹的衰败背后,藏着太多令人唏嘘的故事。

从加价到骨折:价格体系崩塌

时间倒回2015年,路虎揽胜极光还是中国土豪圈的“硬通货”。指导价60万左右的车型,在4S店加价20万才能优先提车,甚至有车主为了早几个月开上路虎,心甘情愿多掏一辆雅阁的钱。那时的捷豹同样风光,XJ车型售价超百万,订单排到两年后,连平行进口车商都靠倒卖捷豹赚得盆满钵满。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但短短几年间,情况急转直下。2023年,捷豹XFL在天津市场直接降价19万,裸车价跌破25万;更夸张的是,有经销商推出“买F-PACE送E-PACE”活动,相当于花47万买辆中型SUV,白送一辆紧凑型SUV。这种“买一送一”的操作,连普通品牌都不敢轻易尝试,却真实发生在曾经的豪车品牌身上。

价格崩塌的背后,是销量断崖式下跌。2024年前三季度,捷豹品牌累计销量仅71921辆,月均不足8000台。更扎心的是,捷豹最畅销的国产车型XEL,单月销量甚至卖不过本田雅阁的零头。一位经销商经理私下吐槽:“卖一辆国产捷豹要亏10万,只能靠进口路虎的利润硬扛。”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质量问题频发:从“贵族”到“病猫”

如果说价格跳水还能用“市场策略”解释,那么频发的质量问题,则直接动摇了捷豹的根基。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2015年央视315晚会的曝光,成了捷豹路虎命运的转折点。路虎揽胜极光被曝变速箱存在严重缺陷,车主反映车辆行驶中突然熄火、倒挡失灵。面对舆论压力,捷豹路虎中国却把锅甩给消费者,声称故障是“用户开车太着急”导致的。这种傲慢态度引发众怒,当年销量暴跌24%,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更致命的是,质量问题像传染病般蔓延。2017年,捷豹路虎在华召回车辆10.6万辆,占全年销量的72%;2018年,路虎揽胜运动P400e因动力系统故障遭车主集体维权;2024年,捷豹I-PACE电动车因电池安全隐患召回113辆。一位车主在论坛晒出维修单:“三年换了两次发动机支架、三次车窗升降器,4S店销售见我都躲着走。”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频繁的故障不仅消耗了用户信任,更让捷豹背上了“修车排队”的恶名。有网友算过一笔账:捷豹路虎的零整比高达600%,相当于拆一辆车卖零件能买六辆新车。换句话说,买得起车的人,未必修得起车。

电动化困局:起大早赶晚集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当特斯拉和比亚迪掀起新能源革命时,捷豹其实是最早入场的传统豪华品牌之一。2018年,捷豹推出首款纯电SUV I-PACE,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X。这款车当年还拿过“欧洲年度车”大奖,媒体预测它将改写电动车格局。

然而现实狠狠打了脸。I-PACE上市后全球年销量最高仅1.7万辆,在中国市场更是无人问津。问题出在续航和定价:标价63万的车型,实际续航只有360公里,冬天开暖风直接打五折。相比之下,同价位的蔚来ES8续航超过500公里,还能享受终身免费换电。一位试驾过的消费者直言:“花六十多万买个电动老古董,不如买两辆比亚迪。”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更尴尬的是转型节奏。2021年,捷豹高调宣布“2025年全面电动化”,计划推出6款纯电车型。但三年过去了,除了PPT上的概念图,消费者连量产车的影子都没见着。反观竞争对手,奔驰EQ系列、宝马iX3早已铺满4S店,就连保时捷Taycan都卖成了网红车。有业内人士调侃:“捷豹的电动化战略就像挤牙膏——每次都说有大动作,挤出来的却只有空气。”

内忧外患:合资乱象与市场围剿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如果说产品问题是“天灾”,那么合资公司的内斗就是“人祸”。奇瑞捷豹路虎的股权结构看似平衡(奇瑞50%,英方50%),实则暗流涌动。2014年成立的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本应统管国产和进口车销售,却成了中外双方扯皮的战场。

一位离职员工透露:“英方想保持品牌调性,中方要冲销量保工厂,开会就像打辩论赛。”最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22年,国产捷豹XEL指导价定在28万,但英方坚持进口捷豹XE售价42万起。结果国产车卖不动,进口车也没人买,白白浪费市场机会。

量价齐跌,转型乏力!捷豹为何持续萎靡不振?-有驾

外部环境同样残酷。30-50万价位区间,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抢走了追求科技感的年轻买家;60万以上市场,仰望U8、问界M9用原地掉头、智能座舱碾压传统豪车;就连20万级别的比亚迪汉,都在抢夺捷豹的潜在客户。一位汽车分析师比喻:“现在的捷豹就像夹心饼干,上有BBA降价打压,下有国产新势力包抄,自己还卡在燃油车和电动车中间动弹不得。”

未来迷局:重塑品牌还是退出中国?

面对困局,捷豹并非毫无动作。2023年公布的“品牌重塑”战略,计划把路虎拆分成揽胜、卫士、发现三个子品牌,同时加速电动化进程。但市场并不买账——拆分品牌需要重建认知,电动化需要真金白银投入,而捷豹两样都缺。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渠道。目前全国捷豹4S店已从巅峰期的247家缩减到不足100家,部分城市连售后网点都已关闭。有车主抱怨:“上次换保险杠等了三个月,售后说配件要从英国海运过来。”这样的服务体验,很难让人相信捷豹能打翻身仗。

或许最值得玩味的,是捷豹母公司塔塔集团的动向。有外媒爆料,塔塔正在与奇瑞洽谈“技术换市场”合作,考虑采用星途星纪元平台生产电动车。若传言成真,挂着捷豹标却流着奇瑞血的电动车,能否让消费者买单?这个问题,连捷豹自己的销售都答不上来。

从加价神话到骨折求生,捷豹的故事给所有豪华品牌敲响警钟:在这个颠覆传统的时代,没有谁能靠“祖上阔过”躺赢。当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跟不上节奏的品牌,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