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和华为合作出来的启境,要在11月20日正式亮相。这事情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又一个问界?其实这种合作模式,去年我就见过几次。
你说问界的成功,除了技术参数外,最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是生态闭环。问界的车上,几乎可以用手机打通所有场景,用户惯渐渐养成,再想脱离就难了。
这次启境品牌的出现,挂着华为的芯标签,想必也会走多场景整合的路线。尤其是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亮相,说明他们不只是一辆车,还是一块移动终端,甚至可能是家的一部分。
说句实话,我对它的未来不免有点担心。
为什么?其实也不奇怪。第一,广汽的研发实力,虽然不错,但在纯智能面前,起步还不算太快。第二,问界去年做得不错,用户的用车体验也算能打,但推出来的车型,核心还是传统车架,软硬结合,也就那样。
这次启境能不能复制问界的成功?不太好说。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第一点,产品力未必会极度领先。问界有一定的品牌认知,但启境毕竟还没正式发布,大家对它的期待值还能维持在什么样?市场反馈嘛,就看正式亮相后。
第二点,渠道和售后这块,问界走得还算顺畅,可能也是因为它们用的老办法,有人会说,便宜点的自动驾驶和智能配置,也是赔钱赚吆喝的。启境要是真的能甩出一个科技圈神器,那还得看供应链怎么运作了。
说到供应链,我不得不想起去年我偶然看到的一个细节。我那朋友在车厂做供应链关系,他说,关键零部件的交货期,一个供应链黑洞可以导致一款车型推迟一个月,也许也就是成本翻倍。
这段时间,我还翻了下笔记。按照我估算,问界一款车的平均制造成本可能在6-8万人民币左右(体感),但原材料和芯片涨价,现在可能会高出一到两万。
所以,启境如果要想复制问界的魔法,绝对少不了资金和时间的双重投入。
我还记得上次在展厅,有个销售跟我说:这车有个超酷的自动泊车。当时我心想:靠,这技术早就标配了,关键还是用户愿不愿意掏钱。
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华为这次会不会走高端路线?如果以华为的基础,可能定位会偏向中高端市场。但市场上,中端品牌不少,究竟启境能不能在价格上占到优势?这也是个问题。
技术很关键,但用户心理更难掌握。你用过华为手机么?我曾见朋友吐槽,说:华为手机,拍照牛逼,但用起来还挺麻烦。所以,一个技术牛的车,不一定就能征服所有用户。
我觉得,这也许是个悖论。毕竟,技术领先但用户体验差,特难撑。或者说,一辆车的成功,前提是用得顺心。这就让我想到,去年我试过几款同价位车型:某国产品牌车,外形还行,但底盘硬,开起来像骑自行车。另一款更成熟白车,硬件表现不差,但内饰平平。对比之下,问界其实硬实力还算可以,但某些细节还得打磨。
这让我不得不想,启境初期推出来的产品,会不会因为追求概念领先而忽视了细节打磨?毕竟,刚起步的品牌,硬件和服务都需要时间沉淀。否则,前期的光鲜反而会成为鸡肋。
有人曾说,车企就像养宠物,小心翼翼照料,陪伴久了,感情越深。但现实是,很多新车一出来,用户只是试试,一旦发现问题,那就麻烦了。设计再好,体验不好,用户就会跑。问界也经历过类似波折。
我还在想,华为和广汽这次合作,背后意图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想颠覆市场?还是单纯图个差异化?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只是技术堆叠和包装,能不能撑过市场的厮杀?
(这段先按下不表)
启境这个故事,挺难预测的。它背后,藏着品牌、供应链、市场、用户多环节的博弈。能不能像问界一样火爆,还得时间检验。
只是想到这里,我不禁好奇,未来的汽车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是换个智能手机式的生活中心——还是逐渐变成移动别墅?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愿意用一辆车当作家?还是觉得,汽车就应该简简单单,跑得快一点就行?
我大概猜测,也许未来不止一个答案。毕竟,汽车的套路,总在变化。而我们,只是坐在副驾驶上,看着它一点点变。
(这段先搁一边,反正市场说不准,谁知道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