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电车的朋友,尤其是爱往远方跑的,心里是不是都有那么一个坎儿?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龙,比景区队伍还壮观。你好不容易抢到一个枪,插上,然后就只能在车里眼巴巴地瞅着续航里程一公里一公里地往上蹦。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手机剩1%的电,充电宝还没带,焦虑感能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但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有家中国车企不惜砸下4个亿真金白银,就为了干一件事:让你充电10分钟,就能再跑500公里。你是不是会觉得,这电动车的天,恐怕真的要变了?
这不是画饼,是理想汽车和欣旺达刚刚官宣的一件大事。两家公司一拍即合,按50:50的股份,在山东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字就叫“理想汽车电池”。目标相当直接:把理想自研的5C超充电池给量产了,明年就装进新车里。
自己的命门自己焊
为了这块电池,理想这次是真的拼了。这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我出钱,你出货”的简单采购,也不是找个供应商挂名搞个“联合开发”,而是从底层化学材料到上层控制算法,全链条的深度自研。
为此,理想内部拉起了一支超过200人的研发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公司总裁马东辉,每两周就要亲自跟进一次项目进度。而CEO李想,更是把“狠人”本色发挥到极致,在决定投资欣旺达的会上,有人提议2个亿,他当场拍板:翻倍,干4个亿!
这股狠劲的背后,其实是极其冷静的商业盘算。你想想,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航母,它服务的是整个行业,客户名单长得能绕地球一圈。它凭什么要为你理想一家“开小灶”,专门定制开发?可问题是,超快充技术,恰恰是理想纯电车型的命根子,是不能有半点妥协的核心竞争力。
与其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不如撸起袖子自己干。于是,理想索性直接把欣旺达拉入伙,从最基础的电芯配方,到最复杂的BMS电池管理系统,所有核心技术都得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下,这个叫“理想电池”的招牌,才算真正立住了。
不是合作是“过命”
当然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理想这边下了血本,欣旺达那边的回应也绝对够意思。两家的交情最早能追溯到2017年,到了2023年,欣旺达干脆为理想专门成立了一个1300人的事业部,今年更是要扩充到1700人,几乎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上来了。
这种诚意,已经不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了。欣旺达把自己的数据系统和理想的系统完全打通,库存信息实时共享,两家甚至一起建立了电池风险的预警模型。做到这个份上,早就超越了供应商的本分,更像是一对“共生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欣旺达而言,这步棋无疑是险中求胜。它的主营业务大头还是消费电池,在动力电池这个巨头环伺、杀成血海的战场上,想要突围,就必须和理想这种顶级的新势力死死绑定。50:50的合资股比,让它从一个“卖电池的”,变成了“一起分钱的”合伙人。
牌桌上没有独行侠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会发现理想和欣旺达的这次“联姻”,其实是整个行业演进的必然。这套“合资建厂,深度绑定”的打法,理想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
早前为了搞定核心的电驱系统,它就和汇川技术合资成立了“汇想”;为了锁定下一代功率半导体碳化硅,它又和三安光电合资成立了“斯科”。这已经成了理想的肌肉记忆。
同样,欣旺达也不是第一次和车企“结亲”,它和东风、吉利早就有过合资的先例。所以说,这压根不是什么神来之笔,而是残酷的新能源战场上,大家摸索出来的“标准答案”。
当电池成本占到整车快三分之一,成为所有车企的“七寸”时,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成了最大的风险。理想的策略很明确:一边和宁德时代签下5年长约,保住基本盘不断供;另一边,就拉着欣旺达这样的“铁哥们”搞自研,把定制化、成本和技术安全这些最核心的东西,抓在自己手里。
结语
理想和欣旺达这笔4个亿的投资,绝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商业合同。它背后,是李想对“快充自由”近乎偏执的追求,也是欣旺达在巨头夹缝中求生存的巨大决心。
但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热切期盼——什么时候,开电动车能真正像开油车一样,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功夫,续航就满了?等到明年,当印着“理想电池”烙印的新车驶下生产线,当充电10分钟跑500公里成为现实,我们或许会更深刻地明白,这些企业间的“深情相拥”,最终温暖的,恰恰是我们每个人的出行日常。而这,或许就是产业升级最动人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