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流水线:中产阶级怎么来的

19世纪60年代,电器发明的浪潮推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制造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这一创新不仅标志着现代工业体系的诞生,也带来了工厂工人前所未有的压榨。

福特早在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T型车曾引起关注,但由于价格较高和零件繁多,销量并不理想。直到工程师威廉·克莱恩受到屠宰场流水线的启发,福特才将其改良应用到汽车生产中。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只负责自己的一环,极大缩短了装配时间,从原来的12小时降至90分钟,最终实现每24秒组装一辆汽车。

这项技术引起巨大轰动,福特的底特律也因此被称为“汽车之城”。然而,流水线带来的并非全是好处。工人们长时间机械重复劳动,疲惫不堪,导致劳动力素质下降,甚至引发了工人对福特的反感。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讽刺了流水线的残酷,表现工人在机械化生产中的奴役状态。

福特意识到问题后,采取措施改善工人待遇:将工资从每天2.5美元提高到5美元,缩短工时到8小时,推行三班倒。这不仅留住了工人,也促进了大众消费的兴起。福特的目标是让工人买得起汽车,从而带动销售和经济增长。

福特流水线的出现,深刻改变了美国社会。它推动了中产阶级的形成,也为二战期间大规模军事工业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亨利·福特被誉为汽车界的“哥白尼”,他的创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

福特流水线:中产阶级怎么来的-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