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物资运输再添新方案!2吨级eVTOL飞行器从青岛地铁凤凰岛站停

最近,青岛市又传来了一个让大家眼前一亮的好消息。

就在我们平时可能不怎么注意的青岛地铁1号线凤凰岛站,发生了一件挺新鲜的事儿:一架2吨重的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VTOL,竟然直接从地铁站旁边的停机坪上飞起来了。

这可不是什么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解决海岛物资运输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标志着青岛在“轨道交通”和“低空飞行”这两个领域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真正把高科技融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海岛物资运输再添新方案!2吨级eVTOL飞行器从青岛地铁凤凰岛站停-有驾

事情是这样的,在7月25日那天,青岛地铁集团联合了青岛蔚蓝空间飞行器公司和中信海直(青岛)通用航空公司,在凤凰岛站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

这场活动的核心,就是测试这种2吨级的eVTOL飞行器在海洋海岛运输方面的能力。

同时进行的,还有凤凰岛的“海上瞰青岛”旅游观光试运营飞行、动力滑翔伞的常态化运营,甚至还有无人机在地铁保护区进行日常巡查,以及大规模光伏板的自动清洗等低空经营活动。

可以说,凤凰岛站一下子就成了低空经济的一个大舞台,各种新奇的飞行器和应用都在这里集中亮相。

咱们先说说这次最引人注目的eVTOL飞行器。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不需要长长的跑道,这在城市里简直是太方便了。

而且,它还是纯电动的,非常环保。

这次测试,这架大家伙就从一个面积只有15米×20米的停机坪上顺利起飞了,这个面积甚至比飞机本身的外廓尺寸大不了多少。

您想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能找到这么一块地方让这么大的飞行器起降,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技术挑战,但它做到了,而且飞得稳稳当当。

其实,这架飞行器也不是头一次飞了。

在此之前,它就已经进行过多次测试,甚至穿越山谷、跨越海域。

它能全程自主飞行,不需要人驾驶,只要15分钟,就能带着好几百公斤的物资飞到偏远的海岛上。

到了岛上,工作人员把货物卸下来,飞行器自己再进行一番检查,就能安全返回,而且还能精准地降落在指定位置。

整个空中飞行一百多公里,也只用了半小时。

这个效率,对于长期以来依靠船只运输的海岛居民来说,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家可能都知道,海岛上的生活物资运输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船只运输速度慢,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特别是遇到大风大浪,可能好几天都上不了岛,导致岛上居民的生活用品供应不及时,甚至一些急救物资也难以快速抵达。

而这种全电动的大型eVTOL飞行器,它的起飞重量能达到2吨,货舱有5.6立方米,可以装载500公斤的货物,连续飞行300公里,最大时速能达到450公里每小时。

海岛物资运输再添新方案!2吨级eVTOL飞行器从青岛地铁凤凰岛站停-有驾

这跟传统的运输方式比起来,效率那是大大提高了,也为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应急保障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选择。

对于青岛沿海的那些岛屿,比如灵山岛、竹岔岛等,以及各个海湾地区来说,这种跨湾跨海的运输模式意义非常重大。

未来,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个常态化、高效化的海岛物流运输网络,把“轨道交通”和“低空物流”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海岛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您可能会问了,这么先进的飞行器在空中飞,安全问题怎么保障呢?

特别是海洋环境复杂,天气变化无常,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一点,咱们青岛的专家们早就考虑到了,而且做得非常细致。

在这次测试过程中,不仅仅是飞行器本身在工作,背后还有一大批专业的服务保障单位在默默付出,包括通信、导航、监控、气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

就拿气象保障来说吧,青岛市气象台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气象保障技术方案。

他们不仅为测试提供了精准的天气数据,还在起飞点现场安装了激光测风雷达,这种雷达能实时监测500米以下各个高度层的风速,甚至能探测到山谷方向3公里内的风速情况,就连起降点附近的小范围气候变化都能及时掌握。

每次试飞前,气象部门都会提供未来3到10天的天气趋势预报,帮助确定最佳的飞行时间窗口。

在试飞期间,他们还会提供航路上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包括每3小时的低云预报和每小时的海面、100米、500米高度的风场预报。

他们甚至专门开发了一个低空航线分高度层风力预报的三维显示页面,非常直观。

据说,为了这次测试,气象部门一共提供了13期专门的气象服务报告,确保了整个飞行任务在安全的气象条件下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海洋海岛环境下的飞行测试,我们不仅测试了相关基础设施的部署情况,还积累了大量的飞行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飞行器制造企业来说非常宝贵,能帮助他们优化产品设计,也为通信、导航、监控、气象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从而提升飞行器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除了海岛物资运输这个亮点,凤凰岛站这个地方,还正在被打造成一个“轨道+低空”多业态融合的示范基地。

前面提到了,除了eVTOL的测试,这里还同时开展了直升机空中观光、动力滑翔伞飞行等活动。

您可能想象不到,青岛地铁集团是这个基地的主要策划者、规划者和建设者。

他们联合了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的企业们,大家一起努力,希望能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效运营的模式。

海岛物资运输再添新方案!2吨级eVTOL飞行器从青岛地铁凤凰岛站停-有驾

他们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先试验后推广、先载物后载人、先郊区后城区、先隔离再融合”,这说明他们做事非常稳健,一步一个脚印。

在低空文旅方面,青岛地铁集团和中信海直等单位正积极合作,开展直升机空中观光项目,比如“海上瞰青岛”,还有滑翔伞体验项目,让大家能从空中领略青岛独特的山海风光。

这不仅把低空飞行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新颖的游玩选择。

在低空培训领域,这个基地也能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专业的培训场地和设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青岛青铁地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鸿鹏就表示,青岛地铁正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青岛北站西片区和瓦屋庄车辆段的闲置土地,规划建设胶州湾飞行营地和凤凰岛飞行营地这两个核心项目。

这两个营地将融合“飞行营地”和“航空科普实践综合基地”的功能,计划引入飞行学校、飞行俱乐部等优质单位,全面落地直升机观光、固定翼飞行、滑翔伞等低空飞行体验项目,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集“教学培训+科普体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低空飞行体验服务体系,把它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低空旅游打卡地”。

这次测试活动,不仅吸引了飞行器研发制造企业,还有航空物流服务商、飞行数据监测分析等上下游企业参与进来。

这有力地促进了青岛市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其实,青岛地铁集团在推动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方面,一直都走在前列。

他们积极探索各种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到目前为止,已经梳理汇总了242种各类低空应用场景,其中“轨道+低空”的应用场景就有10大类56种。

之前,他们就已经成功实施了无人机清洗玻璃幕墙的项目,用无人机搭载专业设备,高效安全地完成了高楼玻璃幕墙的清洗工作,比传统的人工清洗效率高得多,也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此外,他们还开展了“低空花语樱界穿梭”等低空文旅活动,以及无人机取证培训项目,这些都为提升城市运维效率、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青岛地铁联合中国通号研发的“青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也在今年4月完成了部署。

这个平台被形象地比喻为低空经济生态的“神经中枢”,它把轨道交通的管理理念延伸到了低空领域,利用全自动飞行、人工智能分析、无人值守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青岛全市低空空域和飞行器活动的全面管理。

这个平台具备安全控制、飞行计划自动审批、全流程运行风险评估、全周期闭环流量管理、空域网格化、多目标航路规划等六大核心功能,为各类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有序飞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它大大提升了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智能化和规范化水平,让“升得起来、落得下去、飞得安全”真正成为可能。

展望未来,青岛地铁集团将继续发挥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和平台服务保障作用。

一方面,他们会加快推进“轨道+低空”多业态融合的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入驻,不断丰富和完善基地的功能,努力打造一个具有青岛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他们秉持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希望构建一个“轨道+低空”的产学研用投联创体。

依托青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和青岛北站全空间无人体系等重点示范工程,通过联合创新的方式,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示范工程建设、常态化运营和产业孵化,甚至输出成熟的模式。

他们还将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文旅观光、交通出行、城市应急救援等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可以说,青岛正在努力把低空经济这篇大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未来我们的城市生活,可能会因为这些“会飞”的科技而变得更加美好和便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