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少宝马车主心里堵得慌。
咱们平时辛辛苦苦攒钱,花个几十万买辆宝马,图的是什么?
除了车子本身的性能和品质,不就是图个省心、图个服务有保障嘛。
毕竟是豪华品牌,大家总觉得售后服务肯定差不了。
可现实情况却给很多人上了一课,原来即便是宝马这样的大品牌,它的服务体系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说塌就塌,让你手里真金白银买来的服务,转眼就成了一张白纸。
这事得从北京一家名叫“宝信行”的宝马4S店说起。
这家店在北京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它是华晨宝马和德国宝马双重授权的正规大经销商,在圈内也算是有些年头和名气了。
很多车主就是冲着这份信赖,选择在这里买车和做后续的保养。
然而,就在今年五月份,这家店突然就关门了,真的是人去楼空,让数百位车主措手不及。
最麻烦的是,很多车主之前在这家店里购买了价值一两万元的长期保养套餐。
当时销售说得天花乱坠,什么原厂配件、专业技师、未来几年保养无忧,听着确实很划算。
可现在店没了,这些套餐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车主们手里拿着合同和收据,却找不到人来兑现服务,心里的火可想而知。
出了这么大的事,车主们肯定不能自认倒霉,大家纷纷找到宝马中国,希望厂家能出面给个说法。
毕竟,4S店是你宝马授权的,店门口挂着你的蓝天白云标,现在它出了问题跑路了,你这个品牌方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宝马中国倒也不是完全没反应,他们后来指定了另一家名为“百得利”的经销商来接手一部分售后工作。
这消息刚出来的时候,车主们还以为问题有希望解决了。
可当大家兴冲冲地跑到百得利去咨询时,却被浇了一盆冷水。
对方明确表示,他们可以为这些车主提供服务,但是宝信行卖出去的那些保养套餐,他们一概不认。
也就是说,你想在这里保养可以,但必须按照他们的价格重新付钱。
至于之前买车时送的那些代金券,更是想都别想,直接作废。
这个所谓的“解决方案”,在车主们看来,基本上等于什么都没解决,反倒像是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家这么大的4S店,怎么会说倒就倒呢?
这背后其实牵扯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查一下这家“宝信行”的母公司,叫做“广汇汽车”,这可是曾经国内汽车经销商行业里的一个巨头。
但就是这样一个巨头,如今已经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
根据公开的信息,广汇汽车的流动负债超过了五百亿元,公司已经从股市退市,还被法院强制执行了超过十四亿元的款项。
母公司都这样了,旗下的子公司自然也撑不住。
所以宝信行的倒闭,并不是偶然的经营不善,而是整个集团资金链断裂后的连锁反应。
而且,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在中国其他地区,比如华东和西南,另一家宝马的大型经销商集团“览海集团”,旗下十三家4S店里,有九家都被宝马取消了授权。
这家公司同样是官司缠身,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案金额高达五十多亿。
一个接一个的大经销商集团出问题,这就不能简单地把锅甩给经销商自己了。
如果说一家店倒闭是经营问题,那么成片成片地倒下,根源很可能出在品牌方的政策上。
这个根源,就是宝马近两年来在中国市场推行的激进价格战。
为了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豪华品牌竞争,抢夺市场份额,宝马采取了简单粗暴的降价策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宝马i3这款电动车,官方指导价三十五万多,但在终端市场,裸车价一度被压到了十九万甚至十七万左右,基本上是打了对折,被网友戏称为“五折马”。
还有宝马5系这样的主力燃油车型,起步价也降到了三十一万区间。
从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是占了便宜,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宝马。
但这种策略的代价,是经销商的利润被彻底榨干了。
汽车厂家卖车给经销商是一个批发价,经销商再卖给消费者。
当终端售价被压得这么低的时候,经销商卖一台车可能不仅不赚钱,甚至还要亏钱。
数据显示,像宝信行这样的经销商,在价格战最激烈的时候,整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已经变成了负数。
那经销商靠什么活下去呢?
他们只能指望售后服务和汽车金融这些业务来弥补卖车的亏损。
为了维持现金流,让公司能正常运转下去,他们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大力推销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预付费保养套餐。
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寅吃卯粮,把未来几年的收入提前预支出来,用于解决眼前的生存危机。
这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脚下的资金链一旦断裂,整个体系就会立刻崩溃。
最终的结果就是,经销商关门跑路,而那些提前付了钱的消费者,就成了最后的受害者。
所以我们把整个事情串起来看,逻辑就非常清楚了:宝马为了销量数据好看,发动了残酷的价格战,把巨大的成本压力转嫁给了经销商;经销商在亏本卖车的压力下,为了自保,只能通过预售服务来套取现金;当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时,经销商资金链断裂倒闭,最终把所有风险都留给了无辜的车主。
宝马的这套打法,短期内确实换来了一些销量,但长期来看,它摧毁的是自己花费数十年建立起来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更是严重损害了品牌的信誉和价值。
一个豪华品牌,如果连最基本的售后保障都无法让消费者信赖,那它的“豪华”二字也就名存实亡了。
更让现有车主感到不安的是,宝马官方已经宣布,计划在2027年左右,逐步放弃传统的4S店经销商模式,转向由品牌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直营模式。
这个方向本身或许是未来的趋势,但问题在于,在转型的过程中,现有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和数百万车主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如果宝马连现在经销商倒闭的烂摊子都处理得一地鸡毛,我们又怎么能相信,在未来几年的转型阵痛期里,它能妥善地安排好售后服务,不让老车主的权益受损呢?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人们感觉宝马这个百年品牌在中国市场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为了应对竞争压力,采取了一些伤害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短视行为。
而当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被打破后,再想重新建立起来,恐怕就不是降价促销能解决的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