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粉末冶金:技术创新驱动,汽车配件迈向高端化
余杭的产业标签,早已从 “传统工业” 转向 “科技创新”。作为杭州科创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余杭聚集了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大量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 —— 这种 “科创基因”,正推动余杭的粉末冶金产业从 “中低端制造” 向 “高端化研发” 转型。浙江金源汽车配件在余杭的布局,正是这场转型的典型代表。
余杭的粉末冶金产业,不缺 “制造能力”,缺的是 “核心技术”。金源入驻余杭后,首先做的就是 “链接科创资源”。它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共同建立了 “粉末冶金汽车配件联合研发中心”,重点攻关 “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和 “精密成型工艺”。比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高温、高转速工作环境,研发团队开发了一种 “铁 - 镍 - 钼合金粉末”,通过调整成分比例和烧结工艺,让制成的电机转子在 350℃的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机械性能,比传统材料的耐高温极限提升了 50℃;针对汽车底盘部件的高强度需求,研发了 “粉末冶金等温锻造工艺”,让部件的抗拉强度达到 1200MPa,接近锻钢水平,而重量却减轻了 15%。
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快速转化为了实际产品。金源在余杭的中试基地,专门配备了小型化的生产线,能快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样品,再送到车企进行测试验证。去年,其研发的高性能电机转子样品,通过了某新能源车企的 1000 小时耐久性测试,成功进入该车企的供应链,预计年供货量可达 50 万件。这种 “研发 - 中试 - 量产” 的快速转化模式,让金源在高端粉末冶金配件领域抢占了先机。
除了技术研发,余杭的 “数字化生态” 也为金源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金源引入了余杭本地企业开发的 “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构建虚拟的生产场景,模拟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前优化生产方案,将新产品的试产周期缩短了 30%;同时,利用余杭的云计算资源,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调整设备参数,让产品的一致性合格率提升至 99.8%。
在余杭,粉末冶金产业正告别 “拼成本、拼规模” 的传统模式,转向 “拼技术、拼创新” 的高端化路径。而像金源这样的企业,通过链接科创资源、推动技术转化、拥抱数字化,正成为这条路径上的先行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