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

各位看官,今儿咱聊聊奇瑞那点事儿!

没错,就是那个造车的奇瑞。

说起它,最近弄了个实验室,名字挺唬人,叫“开阳”,对外宣称要对标汽车界的“北斗”,就是华为。

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有驾

结果嘛…嘿,现在好像有点儿哑火了。

这事儿,就像咱们年少时立下的鸿鹄之志,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成科学家、发明家,可结果…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过来人都懂。

想当年,奇瑞的老总尹同跃那可是意气风发,直接放话说,要照着华为2012实验室的模子,复制一个。

这华为的2012实验室是何方神圣?

那是科技圈的“尖端武器研发中心”,各种前沿技术、创新想法都在那里碰撞、诞生。

奇瑞也想依葫芦画瓢,不仅要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还要反过来掌握行业话语权,这听起来,是不是挺让人激动的?

可接下来呢?

这宏伟蓝图如何落地?

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有驾

开阳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那叫一个“包罗万象”。

从车载人工智能,到各种模型、操作系统,再到高级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动力,甚至连前沿的固态电池、顶端的芯片都想掺和一脚。

这架势,活脱脱一个“未来汽车技术博览会”。

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些项目,个个都是吞金兽,烧钱不说,还耗时间、耗人才。

更要命的是,就算你砸进去了,也不是立马就能看到效益的。

五年甚至十年才能转化为商业价值?

这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资金链都是个严峻的考验!

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有驾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如同“江水东流,一泻千里”,谁又能耗得起这漫长的等待?

更何况,奇瑞骨子里还是个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革新方面,根基相对薄弱。

近些年,它也砸了不少银子,又是搞“瑶光2025”计划,又是建各种实验室,效果嘛…只能说,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说白了,这就好比咱们普通人,突然心血来潮,要开一个“宇宙飞船制造厂”,理想很远大,可现实却是,你连扳手都没摸过,这难度系数,直接拉满!

于是乎,奇瑞的智能化布局接连出现变动。

先是整合资源,成立智能化中心;接着是高层人事频繁更替,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骨干,陆续离职。

这背后,暗流涌动,内情复杂。

依我看,奇瑞这次的“弯道超车”,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自主研发固然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有驾

如同《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一下奇瑞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智界品牌。

这智界,就好比是奇瑞与华为的“联姻结晶”,本该集双方优势于一身,所向披靡才对。

可现实情况却是,友商的新款车型都换代升级几轮了,智界还在后面慢吞吞地排队。

这让苦苦等待的智界车主们情何以堪?

这就好比,你与行业巨头合作创业,结果发现,对方把最好的资源都倾注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对你这个“编外人员”却不够重视,这心里能没有落差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智界的市场表现也一路下滑。

年初销量过万,如今却跌至谷底。

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有驾

这惨淡的数据,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这究竟是为何?

难道是奇瑞的自主研发体系与华为的技术合作产生了内耗?

亦或是奇瑞对智界的战略定位出现了偏差?

个中缘由,恐怕只有当事者心知肚明。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奇瑞所身处的困境,其实也是众多传统车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面临的共性难题。

大家都想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与积累。

奇瑞_开阳_熄火?自主研发与华为合作,路在何方?-有驾

反观其他企业的做法,或许更为稳健。

比如,一些企业直接投资业已成熟的外部公司,待其发展壮大后,再将其纳入麾下。

这种方式,相当于借力打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硬实力。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对比之下,奇瑞之前更倾向于广纳贤才,鼓励内部创业,但这种模式对领军人物的要求过高,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如今的奇瑞最迫切的,就是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在自主革新与外部合作之间,寻求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当然,即便奇瑞能够顺利解决以上问题,也未必能够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下的汽车产业,如同“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稍有不慎,便会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

但倘若连上述问题都无法有效解决,那无异于将市场拱手让人,白白错失发展良机。

在此,我想问问诸位看官,在你们看来,奇瑞应该如何运筹帷幄,才能在智能化这条道路上走得更为稳健、长远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