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圈,又掀起一番波澜。
咱用车社今天不绕弯子,直指核心,聊聊这件摆在眼前的实情,它让你不得不审视一番。
你说这年头,购车,看重的是什么?
不就是开得顺手,用着安心?
可如今,一些车企的心思,似乎没用在正道上。
如今,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智能化”的变革,各种高科技名词层出不穷,诸如“AI大模型”、“自动驾驶”,听起来仿佛置身科幻世界。
然而,这“科技感”的背后,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故弄玄虚?
这恰恰触及了“虚”的本质。
驾驶者最在意的,无非是安全、动力以及对车辆的掌控感。
但当下,一些车辆似乎将重心放在了那些“看得见摸不着”的方面。
例如,“AI语音助手”,它能与你闲聊,能为你订餐,但真遇上复杂路况,它能成为救命的稻草吗?
又如,“虚拟现实导航”,将路况信息以五颜六色的画面呈现,令人眼花缭乱。
但说到底,普通驾乘者更期盼的,是一脚油门下去,车辆稳健如初,刹车灵敏可靠——这才是硬道理,不是吗?
就以近期网络上盛行的“智能驾驶”热潮为例,其宣传可谓天花乱坠,仿佛坐上这样的车,就能彻底解放双手,安逸地抵达目的地。
我前不久就听一位朋友感慨,他刚提了一辆号称“L3级自动驾驶”的新车,那叫一个得意!
他告诉我:“用车社,你等着瞧,以后开车就像坐高铁一样,我可以在车里做面膜了!”
我当时听了,心中不免泛起一丝疑虑:这“L3级”,听上去高端,但在我们中国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下,它真的能够胜任吗?
果不其然,不久后,他那辆“高级”座驾,在一次交通拥堵中,竟“犯了难”。
并非车辆故障,而是那个所谓的“智能”系统,在频繁变道的车流中,突然“迷失了方向”,屏幕上弹出提示:“需要人工接管”。
他当时手忙脚乱,险些与旁边的电动车发生碰撞。
这情况,究竟是“智能”的飞跃,还是“智能”的失灵?
究其根本,这反映出一些车企,利用了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期盼,以及对“省时省力”的渴望,并将其包装成“未来已至”。
然而,这所谓的“未来”,真的就能如此顺遂吗?
我们不妨再深入探究一番。
一辆车的核心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
在我看来,是发动机每一次平稳的运转声,
是变速箱换挡时的流畅无顿挫,是底盘对路面颠簸的精妙处理,
以及刹车踏板踩下去时的那种实在感。
这些,方是车企真正实力的体现,是工程师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可如今,一些车辆,却将这些关键要素处理得平淡无奇,转而将重心放在了中控屏上琳琅满目的功能,仿佛车辆本身,倒成了陪衬。
我前不久试驾了一款新车,其内饰设计堪称一场“屏幕盛宴”。
从仪表盘到副驾驶,再到中央控制区,一块接一块的屏幕闪烁着各色光芒,几乎让我目眩。
我随即询问销售人员:“这车开起来感觉如何?”
销售人员神采飞扬地介绍道:“您看,这车有多智能!
它能与您进行语音对话,能为您推荐周边的美食,还能与您玩成语接龙!”
我当时心头涌起一个念头:这位朋友,我购车是为了出行,是为了日常生活,而非是寻找一个“电子伴侣”来消磨时光。
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极致科技感”,一些车辆取消了常用的实体按键,将所有功能都整合进了触摸屏。
想要调节空调温度,需要多次触碰屏幕;启动雨刮器,也必须在层层菜单中摸索。
试问,这样的设计,究竟是便捷,还是徒增烦恼?
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中,稍有分神,就可能误触,届时,可就不是“智能”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了。
谈及此处,我不得不提及那些真正将“真功夫”融入车辆骨髓的车企。
例如,某些德系车的底盘调校,堪称稳健。
驾驭其过弯,能够清晰感受到车身侧倾被恰到好处地抑制,轮胎紧紧抓牢地面,带来一种“人车合一”的驾驶乐趣。
又如,部分日系车的发动机,以其燃油经济性著称。
在保证动力的同时,油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且车辆行驶数十万公里后,发动机依然如故。
还有一些美系车,其澎湃的动力,踩下油门,那种强劲的推背感,足以让人暂时忘却所有烦恼。
这些,才是我们普通消费者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货真价实的“卓越”。
而非是那些空泛的“概念”。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科技进步终究是好事,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更加安全。
例如,诸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的辅助驾驶功能,在长途驾驶时,确实能够有效缓解驾驶疲劳。
此外,智能化的信息娱乐系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的用车体验。
关键在于,这些“智能”化的设计,应当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
它应该是在车辆最根本的性能与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再去追求更进一步的驾乘体验。
而非是本末倒置,将那些“花哨”的元素作为主打卖点,而忽略了车辆本身的“内功”。
试想一下,你花费重金购得一辆车,结果呢?
它能与你对话,却在刹车时显得犹豫不决;它能推荐餐厅,却在雨天无法提供清晰的视野。
这难道不是一种“货不对板”?
我更倾向于认为,我们消费者,也应当保持警惕,不要被那些华而不实的理念所蒙蔽。
选购车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基本的需求上来。
您日常的驾驶路况如何?
对动力是否有特定要求?
对空间有何偏好?
对安全有何顾虑?
将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再做出明智的选择。
那些真正专注于造车、并一丝不苟地打磨技术的车企,它们的产品,终将赢得市场的青睐。
而那些仅仅依靠玩弄概念、制造噱头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无情地检验。
此事,说到底,是对当前汽车行业“浮躁之风”的一次有力警示。
我希望那些仍在热衷于炒作概念的车企,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功”的精进之中。
毕竟,消费者所期望的,并非是一个能言善辩的玩具,而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出行伙伴。
若有机会,我们不妨再深入探讨一番,究竟哪些车企,才是真正将“本分”二字,铭刻于灵魂深处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