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没有司机,货物在15分钟内就能从厂门口“飞”到客户车间?别以为是科幻片,这事儿就在宜兴环科园落地了,而且既新鲜又省钱、省事,还挺环保。
画面有戏感。锐嘉(宜兴)科技的车间里,一批刚下线的精密部件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一台无人配送车。装车的工人打趣说:“别晃,都上了年纪的零件,得稳稳当当。”那辆像小黑盒子的“黑科技快递员”启动后,悄无声息地沿着园区路网滑行,15分钟后把货准时送到下游客户碧迪医疗的生产线。整个过程没有司机、有序平稳,看着像一出温柔的科幻短片——但它真真切切发生在厂区里。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秀。这条专线的诞生有几个“土壤”在支撑:两家企业多年的研发投入和相互信任;园区的政策引导和配套建设。锐嘉总经理陈鹤兮直言,这条专线的价值不在于距离远,而在于把传统物流的“隐形账”降下来。同时,把一次性纸箱换成可回用周转箱,不光提高了装载效率,还把环保落实到细节。未来一旦产量稳定,出厂到进厂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客户的仓储压力也能进一步被压缩。
▶ 从一条小路看整个园区的“肌理”
环科园方面把这条专线看成样板工程,既是企业协同创新的成果,也是园区在科技应用上的一次前瞻性部署。近年,园区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联网化”的升级路径,按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分层培育智能工厂,并通过政策和激励,引导企业把技术变成生产力。数据能说明问题:今年新入库创新型中小企业21家,累计296家,居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累计112家,数量同样领先。远东集团拿到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称号,是全市唯一;还有多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阵容不小。
这件事在多维度上都值得玩味。一方面,企业内部通过技术升级和供应链协同把成本、时间和复杂度都压下来了;另一方面,园区通过制度和梯度培育,帮中小企业稳步“上台阶”。把生产环节连接成透明的齿轮,不只是效率提升,还是一次低碳、可持续的试验。
那天现场有位工程师半开玩笑地说:“再过几年,厂区里跑的车可能都不需要人坐,大家都能多睡会儿觉。”这话里有期待,也藏着对未来劳动形态变迁的思考。无人货运压缩了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让供应链更顺、更快、更轻,这种变化对中小企业意味着什么?更多灵活性?更低门槛?还是新的竞争压力和合规挑战?
说到底,这趟15分钟的“飞行”看似短暂,却牵扯到企业研发、园区治理和制造业的转型路径。你觉得,这种无人化模式会在更多园区普及吗?它会改变中小企业的生存方式,还是只是部分企业的利器?把你的看法放在评论里,让我们一起聊聊未来的工厂会长什么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