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领跑电动汽车和补能设施发展

中国持续领跑电动汽车和补能设施发展-有驾

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补能设施发展表现不凡,蝉联电气化出行榜首。

图片


行业咨询机构罗兰贝格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尽管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去年,全球电动汽车使用量和补能基础设施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在内的电动汽车整体销售渗透率从2023年的20%上升至25%。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补能设施发展表现不凡,蝉联电气化出行榜首。排名第二的挪威,电动汽车销售渗透率极高,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略显不足;位居第三的美国,虽然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观,但政策摇摆等因素仍可能影响电动汽车产业。


中国持续领跑全球交通电气化


根据该报告,中国电动汽车销售渗透率从2023年的36%提升至2024年的49%,巩固了在道路交通电气化方面的领跑地位,同时在补能设施建设方面持续保持领先态势。相比之下,其他众多成熟市场渗透率几乎没有增长。


亚太地区表现迥异,中国贡献了超过90%的电动汽车销量。韩国虽然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但整体排名有所下滑,主要源于用户对本国补能网络满意度较低。日本电动汽车普及和补能市场发展同样缓慢,连续3年维持在3%至4%。首次纳入指数的澳大利亚表现良好,与成熟市场差距有所收窄。


北美地区政治阻力浮现。美国电动汽车销售渗透率从2023年的10%略升至2024年的11%,加拿大从9%升至15%,墨西哥从1%增至2%。美国“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和奖励措施,无疑给电动汽车发展设置了障碍。


欧洲地区喜忧参半。德国受电动汽车销售萎缩影响,排名连续两年下滑,渗透率从2023年的26%降至2024年的22%。罗马尼亚因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停滞,排名同样出现下滑。英国凭借电动汽车销量与补能基础设施的强劲增长跃居全球第四位。葡萄牙和土耳其则双双跻身中上游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欧盟正在放宽排放法规,这使得欧洲部分市场电动汽车行业前景承压,未来2至3年表现可能出现下滑。


中东北非地区,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交通电气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排名接近榜尾,但整体来看电气化转型正持续加速。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表示:“全球电气化出行稳步推进,但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成本压力、电池供应链及公共政策调整等导致部分市场电动汽车销售增速放缓。中国持续将电气化作为发展重点,中东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电动汽车普及率实现显著增长。”


公共补能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33%,但电动汽车与公共充电桩的比例却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超过基础设施的扩张速度。随着大多数国家电动汽车销售渗透率不断上升,补能基础设施同步扩张至关重要。


尽管新兴市场电动汽车渗透率仍是短板,但在补能设施完善、技术进步和用户满意度提升等方面表现优异,有效弥补了这一差距,电动汽车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差距正逐渐缩小。


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地区补能设施充足性有所提升。中国公桩充足率(车—桩比)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补能网络,极大提升了电动汽车出行的便利性。79%的受访者表示,中国公共补能越来越方便。


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各地区补能速度普遍提升,直流充电桩占比有所上升,这有助于提升用户对公共补能体验的整体满意度,约80%的受访者认为,公共补能设施正变得愈加便捷。


在报告覆盖范围内,公共充电桩总数增长超过三成:从2023年底的380万个增长到2024年底的500多万个。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新增充电桩中,有超过2/3位于中国。虽然一些欧洲国家仍持续大规模开展补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比利时、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但在挪威等相对成熟市场增长较为有限。北美市场增长仅略高于20%,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增长更为缓慢。中东和东南亚国家还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充电桩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但基数较低。


补能时长和设施不足是主要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认为,随时可用的家庭补能设施是补能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也是在市场早期阶段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动力。不过,去年,家庭补能比例从2023年的87%小幅下降至85%,缺乏合适居住环境仍然是电动车用户没有安装私人充电桩的最主要原因,如市中心公寓无法安装补能设施等。此外,有部分纯电动汽车驾驶者认为购买和安装家庭充电桩过于昂贵或复杂。


家庭补能设施有不同的智能化程度和功率等级。根据报告,补能设施智能化程度在大多数地区基本一致,最智能的补能设备如可根据电价波动调节充电量,渗透率却有限,在欧洲、亚太和中东北非地区的渗透率均介于19%至22%之间,低于北美。全球范围内,相较于其他地区,北美纯电动汽车用户家庭补能比例最高。


罗兰贝格调查发现,全球约85%的电动汽车用户使用私人或共享的家庭补能设施,但他们表示,约一半的补能行为仍发生在家以外区域,这进一步凸显出公共补能基础设施的关键作用。其中,零售场所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补能地点。


事实上,在私人家庭补能条件有限的地方,公共补能占比通常较高,即使在共享住宅补能设施较多的地方也是如此。罗兰贝格合伙人庄景乾表示:“所有补能类型和使用场景都是补能组合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全球范围内用户友好型补能供应网络的基础元素。”


虽然公共补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但用户最大的困扰仍然集中在两个痛点:补能时间过长和基础设施不足。报告显示,47%的受访者不满意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速度,45%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不足。


图片


文丨本报记者 王林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责编丨李慧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