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消息像个炸弹一样砸在了车圈和投资界的饭桌上。
你说这事儿咋回事?
咱别急着给“股神”扣帽子,毕竟这背后藏着不少细节,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先跳回成都国际车展,那场景有点让人怀疑人生——国产奥迪直接半价卖出,简直就是“我家厂房要拆迁,你们随便挑”,而一汽那款七座SUV更狠,一口气打四折甩货,好家伙,这不是玩命抢市场,是自掏腰包赔本赚吆喝啊。
想象一下豪华品牌跟普通SUV拼价格,就好像NBA明星球员突然跑去CBA打替补,两边都尴尬得很。
这种疯狂内卷,看得旁观者都想问一句:到底谁能撑到最后?
说起比亚迪,不是新鲜面孔了。
从2017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像开了一场马拉松赛,各地政府一个劲儿往里砸钱招商,“产量3500万辆”的目标听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操作却充满坑坑洼洼。
有点像当初那些球队狂买大牌,却忘了教练战术没跟上节奏,到头来阵容再强也踢不出漂亮足球。
从487家电动车制造商锐减到129家的现实,让人联想到篮球联盟的大洗牌,那些实力平平的小队被无情淘汰,只剩下几个真正懂门道、技术硬核的玩家。
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曾经稳坐领头羊的位置,而巴菲特多年盯着它,也算是捧过杯子的老球迷。
但现在他选择撤资,无非是在告诉大家:“比赛还长,我先休息会儿。”
其实把资本市场当成体育赛事来看挺合适。
股票投资不像短跑,是场耐力活。
当别人冲刺时,有的人选择按兵不动保存体力,有的人则拼尽全力搏杀。
巴菲特显然属于前者,他没有放弃新能源的未来,只是不愿意在当前波涛汹涌里赌太深,因为风向瞬息万变,再牛逼的数据也抵不过政策调整和市场冷淡带来的冲击。
还有那个成都车展上的降价大战,说白了就是库存堆积如山,要么砍价清货,要么干脆放弃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调侃:“这种降价力度,如果是运动鞋估计早被炒断货,可汽车行业呢?真的是‘白菜价’。”
但这背后的焦虑可一点都不好笑——生产线开足马力,可消费者的钱袋子没那么鼓胀,大环境紧缩消费热情,这锅谁背谁倒霉。
再拿比亚迪来说,它虽然技术领先,比如电池研发和智能驾驶系统升级做得不错,但压力同样巨大。
不少同行还处于挣扎阶段,更别提那些靠补贴吃饭的小厂。
政策导向变换莫测,当地方政府只盯数字指标忽略质量创新时,整个生态链就容易失衡。
这情况就好似某支球队只顾赢分数,不管防守漏洞百出,结果惨遭对手血洗。
顺带聊聊舆论风暴里的另一角落,比如体育明星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位昔日篮球巨星因状态下滑,被网友喷成筛子;另一边粉丝仍旧死忠支持,两极化声音此起彼伏。
这让我想到大众总爱用放大镜找别人麻烦,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视而不见。
“双标”文化根深蒂固,在商业世界同样如此。
所以看到巴菲特抛售比亚迪股票,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成功或失败标签,多一些理解才靠谱。
眼下新能源汽车领域正经历一轮残酷洗牌,没有核心竞争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弱以及用户体验欠缺的企业,很难熬过寒冬。
如同职业运动员必须保持顶尖状态,否则很快就会被新人取代。
而烧钱换份额这种打法迟早透支资本耐心,相信没人愿意天天参加高强度训练却不给恢复时间吧?
反观比亚迪,即使面对各种挑战,也持续加码研发投入,从电池材料突破到自动驾驶算法优化,每一步都透露着“不服输”的韧劲。
不过话说回来,高速扩张带来的风险依然存在,这条路不好走,更需要灵活应对外部变化和内部调整策略。
所以,当我们看到“股神”挥刀割肉式清仓,其实是一记警钟:别以为资本永远站你这一边,也别幻想奇迹常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拥有庞大的消费基底和科技储备,另一方面又陷入产能过剩与内耗泥潭之间摇摆。
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又真实,不讲套路,还真让人摸不准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哎,说到底,这行当哪有铁板钉钉?
连传奇人物都会临时改变策略,你我这些围观群众还能指望什么呢?
未来几年新能源市场会不会迎来王朝更迭?
还是继续演绎烧钱大战搅局乱象?
拭目以待吧!
顺便问句,你觉得接下来哪个品牌最可能成为黑马,又或者有人真的敢押宝重返巅峰吗?
欢迎留言吐槽,一起聊聊这碗车市“大杂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