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亏损百亿,卖总部大楼,真的是拼命图个啥?
我看这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哎,这下日系车又要苦日子了。其实说白了,日产在全球市场这几年形势挺难的。去年还挺振奋的,毕竟国内市场增长了点,咱们也没指望它们会翻身,可转眼今年就变成亏损大户了。半年就亏出了2219亿日元,折算成人民币啥的,也就是个百来亿。这数你说它还能保得住颜面么?显然不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日产的全球销售额大概在3000亿左右(估算,未必精确),亏掉百亿,意味着损失不小。去年还能赚点钱,今年就彻底翻车。咱们懂点行业研发、供应链的门道,第一,日产的产品线,整体竞争力已经不如日系三巨头里的丰田、本田。产品线角度说,怎么说呢?新车的更新速度不快,又不搞爆款,一旦市场竞争加剧,就很容易掉队。
第二,供应链压力直线升级。哪怕是在日本本土采购零件,疫情后全球物流混乱,零件成本算一算略微上升了10-15%,但关键还是他们的供应管理跟不上变化。看得出来,日产的零部件协作不像丰田那么鬼,有点等、管得不紧。想象一下,一条生产线缺零件,整个订单就像被卡住了。
再说到市场,尤其是在美国。特朗普那关税政策一出,真心让日产很受伤。去年我陪朋友去美国购买车,销售跟我讲新款SUV的售价上涨了不少,关税+税收+进口成本,折腾得销量平平,甚至下降。就算美国,咱们的车也越来越难卖——这是销售经理脸上那点勉强的笑。
再考虑渠道,日产在日本本土的渠道布局逐渐变老。去年我走访过几家店,感觉卖车更像一种服务,车少,展厅冷冷清清。似乎已经失去了以前那种总能搞个爆款的劲头。售后也差不多,修理工跟我说:现在的车,全是电子元件,一修起来啊,特别麻烦,比以前那种机械车复杂多了。这,很多买车人都不明白,复杂到一定份上,维修变得贵了,用户也更怕出问题。
这次出手卖总部大楼,显然是财务洒水策略的一部分。他们其实也是在拼命缩减损失,腾出点钱来,可能是想再调整一下战略,包括优化供应链、强化研发,这种反应不能说没得救,但是算是真被逼出来的。
这让我有个想法:日产卖了总部,难道不是代表公司在流血求生么?还是说,他们心里其实知道,只要还能靠租借用着,短期内还能维持点体面。表面上的搬离背后,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再没有固有的战略自信了?或者说,想滚回头都难。
我有个猜测:日产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资金缺乏,而在于它的品牌战略和创新摇摆不定——你看丰田,啥都稳,技术新鲜还很会讲故事,销量一直稳。日产呢?像个中间偏下的玩家,产品设计有点跟不上时代节奏。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说回来,要不是这样,咱们也不会看到一个财大气粗的日企,自己折腾出来亏个底朝天,还要卖总部回血。是不是有点在自救?但,问题是自救能不能扭转局面?我还真不敢打包票。
说个不靠谱的小想法。假如未来日产继续缩减规模,把研发都委托给第三方公司,那是不是会变得更灵活?但,也会失去自主创新的核心优势吧。开个玩笑:这不就变成像手机品牌那样,硬件部分外包,核心记忆芯片自己设计,但你说,这样还能成立长期的汽车公司吗?
你们觉得呢?未来几年,日产会不会真就只剩下租借办公楼的存续方式?还是说,这只是个过渡,真正的重生还得看他们的下一步怎么走。
反正吧,行业这碗汤,喝多了都知道,变数逐渐变大。就像我小时候坐车,碰到那种吱吱作响的改装车心里都发虚——你说的问题,可能只是一时的修补,但背后藏的,是整个行业的变局。佩服他们的勇气,也担心他们的未来。
真希望,他们能找到个平衡点,不然后续只剩个卖楼、租用的奇怪场面,没人愿意天天看着。这问题不就是留给未来的答案么?而我,满脑子都是:下一家会不会也跟着卖点资产变空壳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