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知家消息,9月27日,据新浪科技报道,当前汽车行业普遍存在订单数据“注水”现象,车企通过多种手段营造虚假爆款假象,已引发监管关注和行业反思。
订单造假的核心手段包括“小订过万”营销策划、“零公里二手车”操作、员工“自刷大定”冲业绩等手段。
小订过万”营销策划,广告公司提前数月策划“小订”(可退定金)数据,目的是制造“爆款”假象、哄骗消费者跟风,同时取悦企业领导。然而实际转化率低:某新能源车企高管透露,小订转化率仅约10%。
“零公里二手车”操作,经销商在售前为未交付车辆购买交强险,虚增“已售”数据完成销量考核。消费者投诉发现保单登记在他人名下,形成 “未提车已成二手车” 的荒诞现象。
员工“自刷大定”冲业绩,部分车企将升职激励与大定量挂钩(而非交付量),中层管理者自掏腰包或发动亲友下单,再放弃定金(如缴纳5000元定金冲业绩后弃购),导致车企积压大量现车无法交付。
然而,这些华丽数据背后,却是愈演愈烈的订单泡沫,数据泡沫远超真实需求。蔚来李斌公开嘲讽:“若按车企公布订单数统计,总量达1亿辆!”而2025年1-8月全国乘用车实际零售量仅1469.8万辆。某统计显示,2025年初至今乘用车“小订”突破5000万辆,80%集中于新车发布72小时内,与实销差距悬殊。
车企为何对订单注水如此热衷?这背后存在三重驱动逻辑。一是营销绑架与从众心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高度同质化的当下,“销量即声量”成为行业共识。消费者担心车辆维修难、保值低,更倾向于选择“爆款车型”。部分车企正是利用这一心理,通过刷单制造热销假象,误导消费者决策。二是向上管理与资本游戏。小订数据不仅是给消费者看的“信心指数”,更是车企呈现给投资者和内部高管的“成绩单”。亮眼的小订数据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投资者信心,也在内部管理中成为“加分”工具。三是被迫随大流。当订单“注水”成为行业主流操作时,坚守初心、不愿造假的企业反而面临更大市场压力。
订单注水虽能短期制造声量,长期危害却不容忽视。这种虚假营销会严重误导消费者决策,用虚假的热销信息干扰用户判断,可能导致消费者买到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同时,虚高的订单数据会误导车企的排产计划,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生产资源错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更严重的是,诚信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爆款车型”频频在交付环节“见光死”,消费者对车企公布的任何数据都会逐渐失去信任,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订单泡沫问题,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亮剑。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等网络乱象。行业内部也出现积极变化。部分车企开始主动“去泡沫”,不再公布小订数据,转而聚焦“锁单率”、“交付目标”等更能反映真实市场需求的实质指标。
电动知家,一个有价值的微信公众号!更多新能源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最新行业资讯和专业知识,请关注“电动知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v_home)。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