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回应与贾跃亭合作,中间商搭桥,中国车企试水美国

这两天,魏建军谈起“和贾跃亭合作这事”,又一次成了热搜,掀起了汽车圈和吃瓜群众的讨论。有人问这是不是长城要和贾老板搞“正式联名”,魏建军摇头摆手,说这只是中间商在撮合,本质上就是卖了点零件散件给贾跃亭那边,他们在美国组装、贴上FF的标,再卖出去。你要说真合作?也不是直接合作,中间多一道弯,留了条“安全出口”。这事,怎么看,都挺有意思,我倒觉得,里外三层,还是那句话:中国车企想进美国市场,哪有那么容易?

先问大家个问题——“贾跃亭和中国车企真能玩到一块儿去吗?”表面上你看,是中国零部件靠贾老板走到美国,是中国制造业的“海外登陆”。可你往深里想,谁不是一边堤防一边结盟?贾跃亭要的是活下去,是它那点FF梦想;长城他们要的,是顺带赚点零配件钱、摸点技术经验,不冒险又安全地‘插足’美国市场。和老贾绑死在一根绳上的日子,谁都不愿意。

说白了,这种“塑料兄弟情”,靠的还是利益。魏建军讲得直白,长城这边没啥成本——东西是中间商弄的,万一贾跃亭又是哪天折了,自己这边照样运作;如果FF真在美国市场里蹦跶起来了,倒还能算长城汽车跨了一只脚进了美国市场,不亏。

但你们都知道,中国车企这些年在美国市场混得有多惨。长城、吉利、比亚迪……通通都在美国碰过壁。美国那边动不动环保检测、专利壁垒、关税一加就二十、三十个点,日常还有政治障碍,就差不上发条微博叫你滚了。想直愣愣地在美国卖中国牌照的新车?难!所以才有现在这套“曲线救国”的玩法:干脆卖散件,搭老贾的壳,混点‘外国品牌’头衔再二次打包销售。你说讽刺吧,但确实现实就是这么滑头。

再问一句,贾跃亭真有料吗?刨开那一身“罗生门”负面,他其实在美国混了好些年,没真搞出什么像样的量产车。但吧,媒体还老说他那台“FF 91”是科技与狠活儿的融合——大电池,登陆级大屏幕,运动感很强。但你认真看数据,那都是在和蔚来、小鹏卷得头破血流的国内热潮之前就吹出来的“梦”。现在的FF,卖得动吗?或者说,在美国能卖出去几辆?能靠卖中国散件的利润,撑多久?

这些问题,魏建军也不是没想过。可他为啥还愿意让中间商拉郎配?我倒琢磨,这不仅仅是想着开拓市场,更像是一种“战略试水”和博弈。中国制造现在不缺技术、不缺规模,缺的是“突围美国市场的那条道”。有人冲着品牌上,有人想拉本地合作。长城这一招——“我不亲自下场,但我可以试着打个擦边球”,看似什么都得了好处,但承担的风险也最小。真要说这事成了,长城吹一波海外成绩单,顺带可以在行业里面抢点风头;要是黄了——呵呵,责任全都推给了“中间商”,里外干干净净。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根本问题——中国车企的护城河到底在哪儿?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咱们自己的品牌,总是“墙里开花墙外难香”?我觉得有两头原因。一个,就是美国市场历来对外国产品充满戒备和壁垒,不仅关税高、手续杂,汽车类尤其“门槛里又套门槛”。环保标准嘛,从排放到安全到风洞测试,都是“业界天花板”那一档。第二呢,其实中国品牌在本地还没真正建立起“高端形象”,在美国人眼中,中国车往往就等于“廉价、经济实用型”,想跟特斯拉、福特拼高端——老老实实得歇歇。

反过来看这次和贾跃亭的合作,其实也有点借船出海的影子。反正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能力早就世界认了——你看全世界所有大型车企,生产线多少都有中国配件。魏建军的逻辑是:我别想着整车出口、品牌征服美国,你这套我玩不赢。但如果我只做零部件的“水电煤”,把硬件卖出去,钱也赚到、风险留给老贾和中间商,万一FF真在美国起势,咱也落个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地位,哪有不干的道理?

当然还有人会问,“贾跃亭出的问题那么多,合作值吗?”说真的,在资本世界里,谁管你个人形象?只要有项目、有前景、有订单,哪怕今天贾跃亭明天李跃亭,“美国梦”都可以层层转包。企业看业务能不能赚钱——至于FF前景如何,那就是下游团队和美国那边市场的事情了。你搁中国,这套玩法早就不新鲜——多少“品牌代工”、“贴牌出口”的故事,最后赚到的全是主机厂的钱。所以,还真别小瞧了产业链里最会琢磨门道的中国人。

但说回长城,就算这次能试水成功,长远来看,中国车企如果总是“曲线搭边”,始终难以真正上到价值链最高端。你配件卖的再多,最后挣的钱,还是那点组装生产环节的利润,还不是出苦力的活。真金白银的牌子、创新、品牌溢价,还是得靠产品、靠品牌、靠口碑,哪个行业都一样。

而且市场环境也在变,美国市场越来越封闭,不仅是车企,哪怕芯片、电子什么的,也随时可能被推上贸易战的风口浪尖。今天或许“中间商”还能帮忙钻空子,明天政策一变,说禁就禁,没点底线的;你再厉害,最后也只是人家产业链筹码里的小齿轮。

大家想想,这种“混散件绕政策”的模式能玩多久?中国制造要真想突破,不还是得靠核心产品力、品牌效应。但现在,有几个中国车能让美国人抢着买?有几个品牌出街能让老美自豪拍照打卡?这就是咱们和德日车、特斯拉的差距。单靠点“散件合作”,永远只能是过了河的临时轮胎,想真正扎根、立锥美国市场,还得把品牌和销售网络全都搭起来。

回头看魏建军的回答,其实他已经把中国企业家那种聪明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进可攻退可守,怎么都不亏。但中国制造如果永远只想着“低风险换小收益”,怕得最紧的始终是突破不了天花板。你可以暂时靠“间接出口”赚点快钱,但全球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看得还是长期创新、产业升级、品牌建设,光有勇气和玩法,还不够。

到底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带来真正的跃升?我觉得市场会给答案。但我更希望有一天,中国自己的整车、软硬件一条龙,把LOGO堂堂正正在美国街头奔驰,不用靠什么中间商,也不用怕谁打压。那天到了,再谈什么贾跃亭、什么组合打法,才真的算是中国车企做大做强了自己的局。

你们说呢?

魏建军回应与贾跃亭合作,中间商搭桥,中国车企试水美国-有驾
魏建军回应与贾跃亭合作,中间商搭桥,中国车企试水美国-有驾
魏建军回应与贾跃亭合作,中间商搭桥,中国车企试水美国-有驾
魏建军回应与贾跃亭合作,中间商搭桥,中国车企试水美国-有驾
魏建军回应与贾跃亭合作,中间商搭桥,中国车企试水美国-有驾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