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是目前实用性极强的代步工具,但要是说对它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少车主首先想到的就是行驶速度。
2025年9月1日,电动车新国标正式落地实施,其中关于电动自行车的限速标准仍维持在25km/h,并未作出调整。
不少人感到疑惑,为什么25km/h的时速会让车主觉得偏慢,这类车型是否真的需要提高行驶速度。
作为一名电动自行车车主,我也认为25km/h的限速确实偏慢,这一感受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日常活动范围大幅扩大
1998年电动车国标首次实施时,电动自行车的限速仅为20km/h,当时却很少有人抱怨速度过慢,如今限速提升至25km/h,车主们的不满反而愈发明显。
关键变化在于,过去大多数人的日常活动范围较窄,普通自行车便能满足出行需求,而现在人们的生活圈已经显著扩大。
《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上海的通勤空间半径达到42公里,超大城市平均通勤空间半径为38公里,特大城市为30公里,Ⅰ、Ⅱ型大城市则分别为28公里和27公里。
这意味着,过去骑低速电动自行车能快速抵达目的地,如今在通勤距离拉长的情况下,继续使用限速25km/h的车型,会导致出行时间大幅增加,因此车主觉得这一限速偏慢是合理的。
2、车辆性能与现有限速严重脱节
经过数十年的技术革新,电动自行车的品质已全面升级。无论是车架的耐用性、电池电机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的技术水平,还是保障安全的刹车系统、轮胎性能,都与早期车型有着天壤之别。
车辆性能持续提升,但限速标准却与几十年前相差无几,这种情况不仅让车主觉得可惜,不少行业从业者也认为是对现有技术的“浪费”。
设置低速标准的初衷是保障出行安全,但车主们普遍认为,通过优化车架结构、刹车性能、轮胎抓地力与电机输出的协同设计来保障安全,比单纯依靠限速更加科学合理。
3、体验过超标车高速后产生的落差
如果没有体验过更快速度的电动车,或许不会有这么多车主对25km/h的限速感到不满。
但实际情况是,2018年之前电动车市场缺乏严格的规范管理,出现了大量时速超标的车型,当时这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普遍能达到40km/h左右。
2018年新国标实施后,规范了车辆生产标准,很多车主开始怀念曾经的超标车。有车主就表示:“以前的超标车质量更好、车身稳重,骑起来特别舒服,不像现在的新国标车过于轻便,骑行时不够平稳。电动自行车没必要固定限速,设置高、中、低三档调速即可。”
电动自行车是否有必要提速?我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动车限速的核心是保障安全,但如果能通过强化车身结构、提升轮胎抓地力、加强道路管理等方式提升出行安全性,同时适当提高限速,既能满足用户对速度的需求,又能维护道路秩序,堪称一举两得。
我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但对于是否有必要实际推行,仍需谨慎考量,因为高速出行需求已有对应的替代选择。
在电动两轮车领域,除了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还有时速介于25~50km/h的电动轻便摩托车,以及时速超过50km/h的电动摩托车可供选择。
综合来看,电动自行车在技术层面完全具备提速条件,无需局限于25km/h的限速,但从实际需求来看,却没有必要特意调整。因为对于追求更快速度的用户来说,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已经能够满足需求。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关于这一话题,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看法。
那么,你觉得电动自行车25km/h的限速是否偏慢?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