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车的话题在欧洲那边是真热闹。
开过咱们新款电车的人,心里大概都有个数,这汽车的未来,中国电车绝对是重要的一份子。
这份底气,让美国有点坐不住,也让欧洲心里挺矛盾的。
他们一边眼馋中国市场的大蛋糕,舍不得放手,另一边又看着自家车企在电车领域慢半拍,心里着急。
于是,欧盟就琢磨出两个办法,想给自己找补找补。
一个是说要给中国电车定个价,怕把本土品牌给挤垮了。
另一个,就是要求咱们的车企去欧洲建厂,得把技术交出来,他们想“抄作业”,搞自己的电车产业。
想法挺好,但现实往往不按剧本走。
10月15日,咱们外交部的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就把这事说得很明白,直接提了“三个反对”。
说白了就是,强制转让技术不合规矩,企业正常经营不能随便插手,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搞保护主义更不行。
这几句话,算是直接把欧盟想“明抢”技术的小算盘给打翻了。
中国电车能有今天,是几十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里面有专利的布局,也有整个产业链的功劳。
这些东西,欧洲现在想学,恐怕真的学不来。
专利这道坎,自己设的,自己也过不去
欧盟想靠技术转让来复制中国电车的成功,首先就得面对专利这堵墙。
有意思的是,这堵墙当年还是他们自己砌起来的,现在轮到自己翻墙了,才发现有多高。
想当年,咱们国家搞汽车合资的时候,可没强制要求人家把核心专利拿出来。
那时候,我们只是通过一些股份和本地生产的要求,吸引他们来投资建厂。
即便这样,咱们的民营车企还是被专利卡了好多年。
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关键部件的专利,都被欧美厂商注册得密不透风。
就像是别人把所有好走的路都修上了收费站,你要么绕远路,要么就得花大价钱交过路费。
所以那会儿,国产车总给人一种技术落后、不上档次的感觉。
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咱们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找对了路,实现了超车。
特别是在智能汽车的车机系统这块,大部分专利都在中国厂商手里。
整个电车相关的专利,中国和特斯拉差不多占了大头。
欧洲车企现在想造智能电车,根本绕不开这些专利。
可他们手里那些油车专利,对咱们的吸引力已经没那么大了。
更关键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竞争,他们能拿来交换的专利,早就换得差不多了。
现在回到欧洲主场,手里实在没啥像样的牌可以跟中国车企平等交换。
欧盟现在想让中国车企去建合资厂,多用点本地的零部件,这些咱们或许可以谈。
但要说把核心专利交出去,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当年咱们用不了人家的核心专利一样,现在欧洲车企就算拿到了生产图纸,没有专利授权,也只能干看着。
你看特斯拉在德国建厂就是个例子。
明明比上海工厂启动得还早,结果因为各种问题磕磕绊绊,进展一直不顺利,甚至一度都想不干了。
还有欧洲自己寄予厚望的电池企业北伏,就算是花钱从中国二线厂商那买来了技术,最后还是因为专利配套和技术衔接跟不上,走向了破产。
没有专利这个地基,任何技术转移都是空中楼阁,这一点,欧盟好像还没想明白。
工人“躺平”了,先进技术谁来接?
如果说专利是硬门槛,那欧洲的劳动力现状,就是个软肋,让技术转移这事儿彻底成了空想。
再好的技术,最后也得靠人去实现。
但现在欧洲的劳工环境,有点“躺平”的意思,根本接不住咱们这边的高效率和新技术。
欧洲发展得早,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对加班加点、拼命挣钱的欲望不强。
一周工作四天可能还嫌累,因为挣多了钱交完高额的税也剩不下多少,不如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种心态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工人不太愿意学习新技能,导致技术工人出现了断层。
北伏公司的失败,除了专利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就算拿到了中国的电池技术,也找不到足够多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
管理层飘在上面,一线工人能力跟不上,再好的图纸也变不成合格的产品。
反观咱们这边,不管是汽车生产线还是电池工厂,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工人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都是专业好手,学习能力也很强。
为了跟上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工人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企业也愿意花钱培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循环。
欧洲那边因为要保就业,很难像咱们这样快速推进全自动化。
传统工厂的工人习惯了老一套的生产方式,对电车的新技术、新流程有抵触心理,也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
更要命的是,欧洲的社会环境,不太能留住那些有野心、想奋斗的人。
有能力、想搞技术的人才,要么去了美国,要么就来中国发展了。
留下的大多是安于现状的。
没有了人才,就算欧盟能掏钱买来技术,也找不到人来消化、吸收,更别提再创新了。
技术转移从来不是把图纸交过去那么简单,它需要整个工人队伍都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奋斗精神。
而这,恰恰是现在欧洲最缺的。
欧盟光想着“拿来主义”,却忘了问问自己:我们有足够多愿意钻研的工人吗?
有能带领团队攻克难关的企业家吗?
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政策和市场,两头都难
欧盟的技术转移计划,还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政策和市场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想用保护主义的政策来扶持本土产业。
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离不开中国电车的技术和产品。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最后可能两头都占不到便宜。
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德国是欧洲的汽车大国,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都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德国总理朔尔茨就明确说,中国电车的竞争能刺激德国车企,他反对搞贸易保护。
而法国,因为自己的车企在中国市场基本没什么声音,就一个劲儿地推动欧盟对中国电车加关税,搞强制技术转移。
这种利益上的分歧,导致欧盟的政策总是摇摆不定,雷声大雨点小。
从市场需求来看,欧盟自己定了目标,2035年要禁售燃油车,2050年要实现碳中和。
要完成这个目标,至少需要几千万台零排放的汽车,这怎么可能离得开中国电车的支持。
中国在电车整个产业链上的优势,全世界都看得到。
从电池到整车,从续航到智能驾驶,都走在前面。
欧盟想靠技术转移来摆脱依赖,可自家产业不给力,这个想法就只能是幻想。
大众这些老牌车企虽然也在转型,但动作很慢,还多次提出想推迟禁售燃油车的计划。
咱们的车企也看懂了欧盟的套路,纷纷去欧洲本地建厂来规避关税。
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预计2025年底就能投产。
上汽、奇瑞也都在西班牙布局。
这种“用投资换市场”的策略,既绕开了关税壁垒,又没把核心技术交出去,让欧盟的技术转移要求彻底落了空。
所以说,欧盟想靠保护主义保住市场,结果发现自己既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又没办法培养出能和中国竞争的本土产业。
最终,只能在摇摆不定的政策里,错过电动化转型的最好时机。
中国电车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是几十年在专利、技术、产业链和人才培养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欧盟想走捷径,靠“抄作业”来追赶,但忽略了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是专利壁垒很难打破,没有对等的专利来交换,技术就无法落地;二是劳动力已经习惯了安逸,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承接和消化新技术。
再加上欧盟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场“抄作业”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很难成功。
电动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与其想着怎么设壁垒,不如想想怎么平等合作。
毕竟,关起门来是造不出未来的汽车的。
备注: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在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