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B级轿车,纯电续航突破635公里,支持800V快充,30%-80%充电仅需20分钟,高配还搭载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 X芯片和可预判路面的云辇-C系统——这样的配置,三年前只属于30万元以上的豪华电动车。如今,它被塞进了一款起售价仅15.98万元的比亚迪汉长续航版中。
这不是概念车,也不是限时促销。2025年10月11日,比亚迪正式推出汉DM-i与汉EV长续航版本,通过“超级置换”补贴,将旗舰轿车的门槛一举拉低至16万元内。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配置更新,而是一场针对15-25万元主流市场的精准打击。当技术下放的速度远超市场预期,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比亚迪是在推动电动平权,还是在点燃新一轮价格战的引信?
比亚迪的底气,来自其对核心技术的全面掌控。800V高压平台曾是保时捷、小鹏等品牌的高端标签,如今在比亚迪体系内已实现规模化落地。2024年,其800V车型销量达34.7万辆,其中近半数落在15-20万元区间。更关键的是,比亚迪通过弗迪动力自研电驱、电池、电控系统,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垂直供应链。这意味着每降1万元售价,对手可能是亏损甩卖,而比亚迪仍能维持22.3%的整车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
相比之下,吉利银河E8、领克Z10、小鹏P7+等竞品虽在底盘用料或智驾算法上各有优势,却难以在成本结构上与比亚迪抗衡。当别克至境L7以16.99万元起售价搭载激光雷达时,市场惊呼“合资反攻”;而比亚迪直接将同级智驾下放到7万元级海鸥车型。此次汉长续航版全系标配DiPilot高阶辅助系统,高配搭载“天神之眼”DiPilot 300,意味着15万元级用户也能享受城市领航与代客泊车功能。这不是参数堆砌,而是将原本属于高端市场的技术标准,重新定义为大众产品的基础配置。
2025年的B级新能源轿车市场,消费者不再只看价格。续航焦虑催生了对“综合续航1300km+”的刚性需求,智驾能力从“加分项”跃升为“必选项”,而底盘质感与NVH表现则成为区分代步工具与品质座驾的分水岭。比亚迪汉此番升级,正是对这三大趋势的精准回应:DM-i版纯电续航增至245km,EV版最高达705km;电子怀挡释放空间,增设双手机位与冷暖冰箱;全系标配云辇-C与TBC爆胎稳行系统,补齐此前用户诟病的舒适性短板。
这不仅是产品迭代,更是一次市场规则的重写。当技术下放成为常态,价格战的本质已从“比谁更便宜”转向“比谁更能持续输出高价值”。比亚迪用规模化制造摊薄成本,用垂直整合压缩供应链,用海量数据反哺智驾进化。其真正对手,或许不再是某一款具体车型,而是整个行业对“合理利润”与“市场占有率”的传统认知。
当百万辆级销量成为基本盘,技术普惠便不再是营销话术,而是一种战略能力。比亚迪正在证明:真正的降维打击,不是靠补贴打价格,而是让曾经的“豪华配置”,变成人人可用的出行标配。未来三年,15-25万元市场不会缺少竞争,但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