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加速迈向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进程中,芯片已成为车辆的“大脑”与“神经中枢”,掌控着从基础驾驶到复杂智能交互的方方面面。近期,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发布视频,对部分车企使用消费级芯片的做法予以强烈抨击,直言“汽车不是快消品,不能拿用户练手”,这一言论瞬间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
李凤刚在视频中详细阐述了车规级芯片与消费级芯片之间的显著差异。车规级芯片需历经AEC-Q、AOS 26262、IATF 16949等一系列严苛国际标准的考验,能够在-40℃到150℃的极端温度区间内稳定工作。汽车的使用场景复杂多变,无论是酷热难耐的沙漠、冰天雪地的极地,还是颠簸崎岖的山路,车规级芯片都必须应对自如。它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0 - 15年,与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相匹配,并且缺陷率需控制在极低的1PPM(百万分之一)以下 。
反观消费级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产品。其工作温度范围通常仅为0℃到70℃,难以承受汽车使用过程中的高温、低温等恶劣环境。由于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消费级芯片的普遍设计寿命仅为3 - 5年 ,且允许500PPM(两千分之一)的缺陷率,这意味着每百万件产品中可以有500件存在缺陷,这个比例相较于车规级芯片高出了500倍。
“在涉及乘客安全方面,奥迪绝不轻易采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我们绝不拿用户练手。”李凤刚的话语掷地有声,凸显出奥迪对用户安全的高度重视与坚守底线的决心。汽车作为载人交通工具,一旦芯片出现故障,哪怕概率再低,在高速行驶等场景下,都可能引发极其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刹车失灵、方向盘失控、自动驾驶系统误判等问题,都可能因为消费级芯片的不稳定而发生,将用户的生命安全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部分车企之所以选择使用消费级芯片,背后主要是成本与算力两方面的考量。消费级芯片由于市场规模大、技术迭代快,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帮助车企有效控制成本。并且在算力表现上,部分消费级芯片确实更为强劲,在打造智能座舱、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等方面,能让车辆在宣传时拥有更亮眼的数据 。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安全与成本之间走钢丝。以特斯拉为例,此前就曾因芯片相关问题导致车辆出现异常,虽未明确是消费级芯片所致,但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车规级芯片与消费级芯片的争论,实际上反映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造车理念的差异。传统车企如奥迪,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品牌传承,秉持着对用户负责的态度,在安全与可靠性上投入大量资源,严守车规级芯片标准 。而新势力车企则更倾向于将汽车视为消费数码产品,追求快速迭代与极致体验,在芯片选择上相对更为大胆,部分车型采用消费级芯片,试图在成本控制与智能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针对汽车芯片的使用制定明确统一的标准,这使得车企在芯片选择上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芯片对于车辆安全与性能的影响愈发关键,相关标准的出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在此之前,车企更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以用户安全为首要考量,而非仅仅着眼于成本与短期利益。
奥迪高管对车企使用消费级芯片的炮轰,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芯片的技术之争,更是关乎用户生命安全、企业责任与行业未来走向的深刻探讨。车企在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安全才是汽车行业的立身之本。唯有坚守安全底线,合理选择芯片,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推动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