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国家外交到国际传播,从科技创新到全球贸易,每一个领域都迫切需要既懂中国、又懂世界,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问题摆在所有高三考生和家长面前: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能培养出可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毕业生?当外交部、新华社、比亚迪等纷纷向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伸出橄榄枝时,答案已然清晰。
2025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招录中的部分非通用语职位(图:国家公务员局)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在外交部、发改委、教育部、商务部在内的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发布的职位招录计划中,均有英语及非通用语种相关职位招录计划,释放出强烈的人才需求信号。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院为例,其2025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1名学子签约就业,其中6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外交部,超半数的“入部率”不仅是专业实力的直观印证,更折射出国家战略对北外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可。
2025年新华社部分校招岗位,包括记者、驻外记者、采编等,要求语言类专业
外语人才的“抢手”,远不止于中央部委。新华社2025年外语岗位招聘覆盖英语、法语、俄语等15个语种,构建国际传播的“多语种矩阵”;比亚迪的招聘清单上,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等17个非通用语岗位虚位以待,为企业全球化布局铺设语言桥梁。而华为、海信国际、中信建设等出海先锋企业的招聘启事里,“外语+”人才需求更是贯穿始终——从中央部委到市场主体,外语人才的热度攀升,本质上是国家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
中欧铁路贯通欧亚大陆,途经多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亟需外语人才架起沟通桥梁
细分语种的价值图谱中,不同语言正承担着独特的时代使命: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凭借广泛的使用地域与经贸价值,成为企业出海的“黄金四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架起中国—东盟合作的“对话桥梁”;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斯瓦希里语则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传递温度;俄语、日语、韩语持续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注入动能。
北外学子为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提供口笔译、多语种协调等服务,涉及阿拉伯语、法语等14个语言专业
北外学子为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提供志愿服务,并在节前接待了多国政要与记者媒体,彰显中国青年风采
值得关注的是,北外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打破“单一语言工具论”局限,依托101种外语的学科优势,率先构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语言+专业”的跨界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懂法律”的外语人才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精准破局,“通经贸”的语言学子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晓技术”的多语种人才为国际产业合作摒除技术沟通障碍。这种深化“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不仅彰显了北外在人才培养上的前瞻布局,也成为其学子在就业市场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为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国薪酬网2025年高校毕业生薪酬榜显示,北外2024届毕业生平均月薪12525元,位列全国第11,同类型院校第一
正是这种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注重复合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北外学子在走向社会时具备了强劲的竞争力和广阔的适应空间。
北外毕业生为何能够成为众多国家部委、重点企事业单位争先录用的“香饽饽”?除了学校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得益于其集聚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及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这种协同育人机制,为每一位北外学子打造了高质量的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将专业教育、实践能力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也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向国家关键领域与国际舞台的成长之路——
与新华社共建国际传播人才高地:联合开设“多语种国际传播实验班”(入校后选拔),新华社全程参与教学,并开放实习就业绿色通道,培养高端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双方更在智库研究、多语种内容生产等领域开展战略协作,让教学与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同频共振。
与首都名校打造“外语+”跨界培养标杆:携手中国政法大学(英语+法学)、中国人民大学(西班牙语+国际新闻传播)、北京理工大学(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央财经大学(英语+金融学)推出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创新“1+1+1+1”培养模式,配备双导师、双辅导员及双班主任,毕业生符合标准可获联合学位及研究生推免资格,实现“外语+专业+双高校”的跨界成长。
学校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达成合作,为学生开拓实习实践基地
北外与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北外与俄罗斯最大的物流控股公司德罗集团(Delo Group Company)共建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与全球机构搭建实践育人矩阵:与多家国内外企业共建百余个实习基地,包括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新华社、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国下属机构、俄罗斯德罗集团、中交集团葡萄牙分公司等,涵盖外交、翻译、教育、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为学子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在真实岗位中锤炼全球胜任力,让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代表:夏晟博,俄语学院俄语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国家部委
毕业生代表:王丰,德语学院德语(商务)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外交部
毕业生代表:王杨,日语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工作单位:百度国际化事业部
回到最初的问题:北外毕业生,凭什么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答案早已写在其育人理念中。北外赋予你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一套量身打造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方案。你将以多语种为舟,载专业学识远航世界,既能服务国家战略,也能驰骋国际舞台。选择北外,从这里出发,让青春在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征程上绽放光彩!
注: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哎有外、薪酬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