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以一纸财报惊艳了整个汽车圈:营业收入高达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1%;累计交付超22万辆,同比增长155.68%。从零跑D19六座旗舰SUV的亮相再到接连刷新的销量纪录,人们不禁要发问:这个新势力车企怎么做到的?风光背后暗潮涌动,一条被错解的言论将零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激动人心的悬念背后是否藏着更深的真相?
造车新势力零跑和中国科技标杆华为,本该是旗鼓相当的创新典范,却因为一句传闻意外“对立”。最近几天,网络谣言开始扩散:零跑拒绝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并公开表示“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两家国内知名企业的暗流交锋,迅速激起吃瓜群众兴奋的讨论:“这是零跑做高端车的个性独立,还是一次业界大佬的微妙碰撞?”不过这股争论却突然得到了澄清。10月30日,零跑高级副总裁曹力发声表示从未发表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言论,还专门强调对华为的尊重和敬意。这一回应可以说是火上浇油而不是灭火:既然没有冲突,为什么不选择合作?背后一定有隐情,这就更加吊起了外界的胃口。
要解开这个悬念,先得从双方的技术策略说起。零跑的优势在哪?根据曹力公开的技术路线,零跑公司坚持的是“核心技术全域自研”,即从底层硬件到智驾软件,全部自己动手打造。这种做法诚意满满,确保了产品开发的自主性和风险可控。这条路对资金和技术积累的要求极高,是典型的“高投入赌未来”的模式。而华为则采取开放合作的方式,推出成熟可靠的“乾崑智驾系统”,已服务于多家头部车企。两者的理念出现了自然分歧,那是技术路径的不同,而非企业间的公开较量。
但普通消费者并不太关心技术细节,他们的反应更直接:“零跑这车值不值得买?会不会不如搭载华为系统的车型智能化?”一些零跑的车主在社交平台上讨论,说虽然零跑智驾自研路线确实挺有技术深度,但短期内和华为成熟系统比起来,是否能抗衡仍是未知之数。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华为的系统虽然名声在外,但也不是绝对完美,零跑的全域自研选择无形中推动了国产技术的多样化——这是好的竞争。
看似曹力的澄清言论已经缓解了争议,但这还远不够。批评的声音仍在扩散:技术自研是不是零跑在“特立独行”的同时摆脱了竞争压力?部分业内人士表示,零跑拒绝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实际上是在避开与华为相关车型直接对比智能化性能的风险。这种“不直接较量”的策略,是聪明的选择还是自知无法硬碰硬的无奈之举?有人还进一步剖析,这背后或许早有业内惯例:造车新势力明确目标市场时,会避开与市面头部技术的直接冲突,转而深耕细分市场——例如零跑深耕“技术普惠”路线,用低价格、高配置吸引大众消费者。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风险:坚持全域自研技术虽然显示“技术独立”,但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时间和资金压力。一旦开发过程不顺,就会将自身拖入“资金泥潭”,无法继续抢占市场竞争先机。无论选择哪条路,零跑和其他势力都会面对一个核心难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快速上位,又能平衡利润增长和技术迭代?
就在外界以为风波到此为止时,一份销售数据彻底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知。今年前9个月,零跑销量累计达39.55万辆,同比增长128.81%,而且9月单月交付量刷新造车新势力纪录,打破了外界关于其发展的质疑。这还不够,财报进一步揭示今年上半年零跑实现净利润转正——0.3亿元小幅盈利,但这一成绩已使其成为第二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原本争议之中看似处于弱势的零跑,突然间焕发出“市场赢家”的底气。话题此时转向了消费者最关注的一点:卖得好就意味着做得好?答案似乎不简单。
销量和财报数据的确显示,零跑的“性价比高、技术普惠”的策略如今显露锋芒。从零跑D19发布,再到持续抢占主流市场份额,零跑以其定价更亲民、配置却毫不逊色的产品,一步步打动了更多消费者。特别是D19车型的旗舰级配置无疑是一张“王牌”,配备高压续航平台、高通双芯片等顶级技术,甚至敢直言竞争50万元以上车型。另也有质疑声认为,“胜利的数字背后藏着什么?”到2025上半年零跑还不完全摆脱整体亏损;它的技术普惠路线何时才能完全匹敌更昂贵的高端车型?
就在大家都以为零跑逐渐掌握市场的节奏时,一个隐藏的障碍悄然显现——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而消费者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零跑虽然以高配置打动了用户,但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则以技术成熟与稳定性占据优势,双方囿于市场的博弈正在愈演愈烈。尤其是零跑选择独立研发的战略模式,注定要长期面对“资源不足”或“市场试验风险”,未来的挑战还远未结束。考虑到技术路线的拉长,高昂的研发成本带来的压力还可能逐渐在利润上显现。
一些人还开始举起“用户体验”的拷问旗帜。部分车主反馈,零跑部分车型的智驾系统在某些情况下表现不够稳定,尤其是高阶智驾功能在复杂路况下“能力不足”。这些声音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零跑坚持自研的道路:大胆创新值得赞赏,但能否在市场上切实满足用户预期?
从坚持全域自研到财报转正,再到销量数据不断攀升,零跑交出了一份初步满意的答卷。但这条路的艰难和风险显而易见,技术普惠的背后依然需要巨大投入支撑,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抛下。其实从资本市场到消费者,大家都明白,任何一家新势力车企的崛起不是单靠数据就能服众的。技术并非赢家唯一的条件,市场的选择更复杂。所以对曹力的言论,我们或许可以乐观解释:与华为为代表的头部技术企业即便短期不合作,也属策略问题,未必是技术对立。只是,回看那些错解流言,有没有一种“一家话两家说”的成分呢?
零跑选择不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显示出自主研发的决心,这无疑是技术自强的重要信号。但,一个问题值得探讨:“独立技术真的能够完全抗衡现成的成熟方案吗?‘对标高端’和‘技术普惠’的市场策略又会走向何方?”你觉得零跑的选择是勇敢的技术创新,还是有点“不自量力”呢?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