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发生在武汉的事情让很多开新能源车的朋友心里咯噔了一下,也让大家对现在越来越智能的汽车,多了一份思考。
事情的主角是武汉的一位蔚来ES6车主喻先生。
简单来说,就是他的家人在市中心开车时,车子毫无预兆地突然完全断电,成了一块动弹不得的“铁疙瘩”,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这辆车修好之后,记录了事发经过的行车记录仪内容,偏偏就不见了。
这事儿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家讨论的已经不只是这一辆车的问题,而是我们现在开的这些智能汽车,到底在安全方面做得怎么样。
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6月28号那天。
武汉正值梅雨季,天气又湿又热。
喻先生的妻子开着家里的蔚来ES6,车上还坐着老人和孩子,正行驶在武商路这样的繁华路段。
当时车速并不快,但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
这辆车没有任何警报,仪表盘瞬间全黑,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动力,脚踩加速踏板也完全没反应。
更让人后怕的是,在失去动力的同时,车辆的刹车助力也失效了,导致刹车踏板变得非常重,几乎踩不动。
同时,想打开双闪灯警告后方车辆,按键没反应;想按下车顶的SOS紧急呼叫求救,同样没反应。
可以想象一下,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一辆车突然“瘫痪”,既不能走,也难刹停,还无法向别人发出任何警告信号,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好在当时路况比较拥堵,车速慢,车辆靠着惯性滑行了一段距离后,轻轻追尾了前车才停下来,万幸的是车上的人和前车的人都没有受伤。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一家人惊魂未定,想从后备箱里拿出三角警示牌,却发现因为全车断电,后备箱也打不开了。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车停在路中间,承受着后方车辆的鸣笛和潜在的追尾风险。
事情发生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
一辆几十万的、主打智能和安全的电动汽车,怎么会发生如此彻底的“罢工”?
连最最基本的应急功能,比如双闪灯和刹车助力,都一起失灵了呢?
蔚来的售后服务很快介入,经过检查,给出了一个官方解释:车辆的“网关”模块进水损坏了。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专业,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问题出在前挡风玻璃下面的雨刮器区域。
那个地方有个凹槽,本来是有排水孔的。
但因为长时间没有清理,里面堆积的落叶和杂物把排水孔给堵死了。
赶上武汉的暴雨,雨水排不出去,就在凹槽里越积越多,最后水面高过了旁边的空调进风口挡板,直接顺着进风口流进了车厢内部,把安装在副驾驶座位下面的网关模块给泡了。
这个解释虽然说明了直接原因,但却引出了更多、更深层次的疑问,让很多车主和网友觉得难以接受。
首先,这个叫“网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它就像是整辆车所有电子系统的大脑或者总交换机。
车上的车窗、空调、仪表盘、刹车系统、动力系统等等,它们都需要互相传递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中转和分发,全都要靠这个网关来完成。
现在,这个“大脑”被水淹了,指挥系统瘫痪,整辆车自然就变成了没有思想的“植物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网关这么重要,堪称汽车的“神经中枢”,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会把它放在一个这么容易被水侵袭到的位置?
而且,它本身为什么没有做足够强的防水保护?
现在的电动车,都在宣传自己的电池包达到了IP67甚至更高的防水等级,意思是在一米深的水里泡半个小时都没事。
可偏偏作为“大脑”的网关,却如此脆弱,被一些树叶和雨水就能轻易“放倒”,这在安全设计上是不是考虑得不够周全?
这就好比我们把家里最重要的保险丝总闸,安装在浴室花洒的正下方,还不给它配一个防水罩,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退一步讲,就算网关模块因为意外进水而损坏了,那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那些关乎生命安全的最后保障,比如刹车助力和双闪警示灯,没有自己独立的备用电源系统?
在很多重要的工业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任何关键系统都必须有冗余备份,就是为了防止一个地方出问题,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汽车作为每天承载着无数家庭出行的工具,它的刹车系统、应急警示系统,理应有独立于主电路的“保底”设计。
也就是说,哪怕全车大部分电路都坏了,也应该保证驾驶员能把车刹停,并且能让别人知道你出了状况。
而在这起事件里,这些最后的安全防线集体失守,说明这种最基本的“安全冗余”设计,可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然而,让这件事在网络上掀起更大波澜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喻先生的车被拖到蔚来服务中心维修。
几天后,车修好了,喻先生去取车。
当他检查车辆时,一个让他无法理解的情况出现了:他车里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事发当天,也就是6月28号的所有视频,全都没有了。
前一天(27号)和后一天(29号)的录像都完好无损,唯独记录下车辆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动力、仪表盘如何黑屏、驾驶员如何操作的这段最关键的证据,被删得一干二净。
这就让事件的性质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一个关于产品设计缺陷的技术讨论,那么“删除证据”的嫌疑,则直接触及了商业诚信的底线。
对此,蔚来方面的解释是,维修师傅在修车过程中,对车辆的软件系统进行了升级和调试,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被覆盖或者清除。
这个说法在技术上或许有可能,但在这样一个敏感的事件和时间点上,恰恰是核心证据“被清除”,这无论如何都难以让车主和公众信服。
这种感觉,就像是发生了一起案件,在调查人员到场前,现场最重要的监控录像“恰好”坏了,这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是不是想掩盖什么?
是不是车辆在断电前,系统里出现了一些不想让外界看到的故障信息?
这件事也给所有智能汽车的车主提了个醒。
我们平时买车、用车,关注的可能是续航长不长、加速快不快、屏幕大不大,但经过这件事,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安全设计。
比如,车辆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排水孔,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容易清理?
那些核心的电子部件,安装在哪里,防护措施做得怎么样?
最重要的,当极端故障发生时,车辆有没有为我们保留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当技术越来越复杂,很多设计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知识范围时,汽车厂家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安全设计逻辑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并且在保养手册和流程中,明确提示用户需要注意哪些潜在风险,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了,才用一个“被树叶堵了”的理由来解释,甚至还伴随着关键证据的“不翼而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