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在美国取消电动车生产计划,转而专注燃油和油电车型以应对补助取消带来的市场转变
美国这边的电动车补助政策一波三折。去年刚确认,2025年九月底之前,原先的7500美元补助就没了。这件事一出来,整个市场反应都很奇怪。很多消费者开始犹豫,要不要再等一等,看明年能不能有新补助或者优惠。
我跟朋友聊天时,他说:就是这政策一变,电动车赛道就像打了个折扣。他还说,销量估计会大幅下滑,有些厂商可能会收敛,转战传统油车或油电混动,减少未来的风险。
日产这次反应其实挺快的。原先在美国有个计划,打算2028年在俄亥俄的Canton厂投产两款纯电动车——一个是日产代号PZ1K,另一个是Infiniti的PZ1J。两款车原定在2028年年初投产,后来改到年底,差不多提前准备好了。
但问题来了,因为补助取消,卖纯电车的吸引力变小。尤其像日产那样,先前还在准备推出新电动车的厂家,彻底被打乱节奏。
我记得,去年拜登也推出过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最高可以抵免7500美元。二手电动车还能抵4000。这样一来,优惠一退,买车成本也上升不少。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原先考虑电动车的理由变薄了。
日产也有些想法是不能都押在电动车上。他们对外说,会把资源更多放在油电混合和燃油车型上。比如说,原计划在美国投产的两款新电动车——PZ1K和PZ1J,现在有可能会推迟,或者直接取消。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他们可能会集中力量把老款的Tesla Model 3、Ford Mustang Mach-E这类车型作为竞争目标。
说实话,日产在美国市场的策略不是一时一策的。这里面还夹杂着供应链的考虑。像是,原本准备的那批电池组,去年我翻了翻厂里的采购订单,发现有一部分是专门给未来上市的纯电动车设计的(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现在就要暂停。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供应链剧变的一个缩影。
从研发到供应链,很多事情都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比喻一下吧,研发团队就像厨师,要不停试味调料,不能一锅端做出最好的菜(车)。供应链就像厨房的原材料库,要有弹性才能应付突发。现在很多车企都在练变脸,突然把菜谱改了。
我还在思考,为什么日系品牌都非常谨慎?因为日本车在美国市场一直有一些传统底蕴。他们知道,硬拼纯电的日子未必适合长期走下去。尤其是,如果没有超级补助支持,很多用户的购买欲望会打折扣。
之前有人问我:你觉得日系在美国会怎么走?我估计,他们会重点投入在油电混合。而且,注意到,日产计划在美国只留Leaf,其他电动车都推迟。Leaf在美国市场已经存在多年,算是老牌队员。它的成本略低一些,工艺成熟,售后也方便。
我还想补充一句,我对纯电动车价格的感知很直观——一个5米长的中型SUV,纯电版可能要比燃油版贵一成左右,估算下来,差不多每辆车多花1.5万到2万美元在电池和电机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车企会坚持二手车价格比较可控的策略。
你有没有注意过,很多人说纯电动车太麻烦?其实也是。除了充电不便外,换电站的布局也没跟上,尤其在一些二线城市。美国这块市场,虽然潜力大,但细节太多,使得推进显得没那么顺畅。
对了,小细节那个。前几天我在修理厂聊天,元旦后那天,一个技工跟我说:我们这一行,维修电池包比修发动机还复杂。这句话听着挺有意思的。这也是原因之一——成本、技术门槛都在上升。
回头想想,日产干脆取消了原本在美国的电动车生产计划,也不是一时冲动,他们得考虑整个市场环境。不然,投资一整套产线,突然补助取消,亏的其实是自己。
问一下你们:你觉得,面对补助退坡,车企还会继续赌电动车吗?还是会逐步回归传统?(这话题我还在琢磨,要不要再写写后续的发展。)
一方面,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电池成本在创新中逐步降低,未来可能还会有变数。另一方面,用户的接受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一直都是软肋。我自己也蛮犹豫的,觉得未来的路,可能更像摇摆。
所以,这次日产在美国的转变,或许只是个缩影。整个行业尚未稳定,调整只是为了给下一次的爆发攒能量。到底是坚持电的路子好,还是像日产这样,把目标多元化,走多跑道策略,值得思考。
(这段收尾,不想太绝对,毕竟,未来谁知道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