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这个蔚来的交付数据,我刚翻了下去年同期的,今年的增长速度真是让人咂舌。(这段先按下不表)
- 9月份整个集团交付快要3.5万台,64%的同比增长,挺像拼命赶工的感觉。
- 其实这个数字有点应景,因为去年这个时间大家还没完全从疫情阴影走出来,加上政策刺激,才短暂涨了一波。
- 但说实话,虽说总量高了不少,但细看销售结构,单品牌的压力依旧大。
蔚来品牌自己,交付才1.4万多台,有点尴尬。
这算是不够看的,毕竟蔚来在用户心里几乎是豪华的代表。
二线牌——乐道,已然成为核动力,单是定价+租电方案,就吸引不少消费者。
15246台的销量,虽然只有两款车型,但这个成绩还真不错——
我一直觉得,乐道定位得很聪明,且价格优惠,优点明显,压力也低。
乐道的L90,价格很有杀伤力,租电套餐后,门槛低到让人难以拒绝。
我朋友开了个G6,跟我讲——你知道嘛,租电方案省一大笔,月付不到千块,和开公交车差不多。
这想法让我觉得,日本电动车那么多,消费者其实更喜欢看得见的钱袋子。
只平心而论,这样的盈利模式,我猜可能还得等个2到3年才能完全稳定。
萤火虫那边,单月交付5千多台,去年同期可能连2000都不到吧?
零售价其实一般,但我觉得口碑+方案让它稳住了。
我还特意翻了下相册,看到一些车主发的照片:他们对外观的中规中矩没什么抱怨,反而有人觉得实用。
虽说外观不出彩,但毕竟在这个档次的车里算还行吧。
就我个人感觉,萤火虫目前像是在稳步发展,市场接受度在提高,但还远没有达到有一大批粉丝追捧的地步。
价格这么低,利润空间想必也压缩得很紧。而且我还在疑问——以目前这个销量,蔚来还能持续降低成本吗?
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估算:百公里成本可能在1.2到1.5元之间,偏低。
是不是觉得,有点偏离主题?真是的,扯远了。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蔚来的heartbeat在商业模式上还能走多长?
毕竟,这一轮价格战和产品更新,就像拼拼图:每次拼凑一个大场景,却总觉得其中还缺点什么。
我比较好奇的是,蔚来未来的战略会不会也会像乐道那样灵活,变得更市场导向?
你看,去年我们都以为蔚来会保持高端引领,
但现在更像是拼抢市场份额,听说集团里有人私下说利润永远是最后一环。
——我觉得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问题:
蔚来的最强武器,真是我们以为的‘科技’和‘设计’吗?
还是其实就是他们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我前段时间和一位修理工聊过,他说:你的车子,看起来普通,但问题里都藏着‘微妙的差别’。你要想改,得花钱,还得找对人。
这其实挺像供应链一样,很多工艺细节,都在不动声色中优胜。
说到产业,供应链的博弈比我想象的更复杂。
就像买菜,你选了最便宜的蔬菜,可能里面夹杂着些浸水短命的蔬菜,或许还要搭配点后续调味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零部件,比如电池、芯片,都是像包菜+调料的组合:越快赶工,越容易出错。
所以,蔚来的能量其实很多是仓促拼装得来的。
再说回产品,关于更新换代,我觉得有点像拼多多:
当下,价格变得越来越敏感,用户更看重刚需和门槛。
就算我认识一位销售,他跟我说:交付的核心还在‘买到即赚到’的感觉。——这句话让我笑了。
又有人告诉我:你不觉得吗?很多买车的人其实只是‘试试水’,他们并不一定是真的要‘拥有’一辆车。
这点倒让我觉得挺诧异。
实际上,汽车变生活片段,不是每个人都在追求收藏。
我们聊了这么多。
你觉得,蔚来的盈利难题是不是根本没法消解?
或者,你猜,有没有可能,像这次交付创新背后藏着某种潜在的战略调整?
我估计,未来的某个季度,某个关键突破点会出现,只是不知道具体啥时候。
最后想问个问题:这个行业,到底会不会变得更平民化,还是会像现在这样,分层分级,越越明显?
我有点随意猜测,这可能也是个逆战的过程——毕竟,谁让我喜欢看车的微妙差别,或者相信微小的改变,能带来大未来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