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法国杜埃的一座动力电池工厂投产,总统马克龙出席投产仪式。这一天,他身穿西装,外面套着小马甲,左手拎着旧煤油灯,右手拿着新能源电池包,试图在工人阶级内部融入一分亲切感。这一幕被《费加罗报》精准捕捉并成为热议焦点。
按照规划,杜埃工厂首期的年产能为10GWh,其首批电池将主要供应给法国纯电动车销冠雷诺R5。事实上,这座被马克龙冠以“划时代项目”殊荣的工厂,其主要投资方乃来自中国的远景动力。
远景动力的前身是日产与NEC合资创立的动力电池公司AESC。2019年,这家公司被国内风电行业巨头远景集团收购,并由此孕育出马克龙亲自主持招商引资计划“选择法国”的关键项目——杜埃电池工厂。
在全球范围内,远景动力在储能电池领域表现强劲,占据龙头位置。然而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上,它却位列“宁德时代+比亚迪+其他”的格局中,属于竞争格局中“其他中的其他”。自2019年起,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翻了8倍有余,而头部两家的市场份额始终稳定保持在约70%,其他厂商在剩下的30%的空间里激烈竞争,生存环境可谓愈发逼仄。
这种格局的形成要追溯到动力电池产业的政策演变。早在2016年,补贴政策从“由小到大”转向“除弱扶强”,更倾斜于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敏锐把握住市场变化,在三元锂电池爆发前夜卡位成功,迅速崛起。而一些未能及时转型的电池公司,则在竞争中渐渐失去了优势。
到了2018年,造车新势力集中发布首批产品。对主机厂而言,选择靠谱的电池供应商不仅能增强市场公信力,还能确保产能供应,于是宁德时代一度成为自然选择,其产能利用率高达90%,装机量市场份额迅猛上升,从2015年的10%飙升至2018年的41%,超越比亚迪,成为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随后,宁德时代逐步绑定宝马、奔驰、特斯拉等头部公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比亚迪则通过推出刀片电池逆势反击。刀片电池采用“空间换续航”的理念,搭载在高端车型“汉”上。虽然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及三元锂,但凭借其极低的成本优势,让磷酸铁锂电池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至此,动力电池产业的一、二线格局基本稳固,“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70%的头部市场,其他厂商则分享剩余30%的空间。
不仅在国内,动力电池品牌间的竞争也早已扩展至海外市场。由于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二线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相比国内竞争,海外市场的一些特性更具吸引力装机量滞后、市场集中度较低、利润空间较大。以去年全球锂电池PACK均价为例,中国市场为94美元/kWh,而欧洲高达139美元/kWh。更高的价格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与国内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同,海外市场呈现“东亚三国混战”的状态,目前各厂商尚未确立绝对优势。尤其是欧洲市场,其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相较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增速逐步放缓,但这也反映了潜在增长空间的可观性。
然而,海外市场的吸引力也伴随着挑战。首先是本地化生产的高成本,欧洲建厂的费用远超国内,审批和投产的周期较长,再加上较高的人工、土地及能源成本。对于二线电池厂商来说,海外顺利建厂意味着暂时的喘息空间,但长期来看却可能面临和国内类似的强竞争环境,尤其是宁德时代本身也正积极向海外扩展。
从国内到海外,动力电池领域的二线厂商无论在哪都无法摆脱巨头的阴影。如今,国内市场一线与二线电池厂商的利润率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2019年之前,例如国轩高科的毛利率甚至一度高于宁德时代,但进入2022年后,20%的毛利率成了二线厂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无论是在国内的价格战中艰难生存,还是在海外市场扩展边界,动力电池产业的“二线厂”在逐步被压缩的空间中找寻发展路径。这种制造行业的生存法则,一方面让人叹服其韧性,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产业链中不同角色在竞争中所面临的相互制约和限制。从市场到生存的每一步,似乎都像普通人的人生注定在夹缝中寻找出路,却不乏奋斗的精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