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第一周,比亚迪卖了五万多台,52030辆,差不多一天七八千台的节奏,你说这是咋回事?我和修理工老李聊起,他说:这销量,不完全是产品好,更像是供应链稳了。他一说我就明白了,研发再牛,没有货拉拉运不出来也是白搭。
拿吉利银河和五菱比,比亚迪虽然价格区间相近,但真开起来感觉还是差点意思。银河和五菱的底盘响应,尤其是低速转向上,比亚迪软一点,偏舒适,不是运动感,但家用挺讨喜。能讲这,体感是我在试驾和朋友车里摸索的,样本不多哈。反倒是对比同价位特斯拉的那种硬核调校,比亚迪更适合城市和长辈,特斯拉那种方向盘手感,带点赛道情结的感觉,谁爱谁选吧。
零跑这次卖了10790辆,超过了蔚小理里的好几家,我屋里那个买了台零跑的邻居跟我扯:你知道么,这车娱乐系统反应快,坑里开得稳,我妈说不晕车。说句实话,我对这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没怎麽研究过,反倒觉得它的软件迭代更像手机厂商那样推更新,这点我没深想过,是体感觉得新势力中算快的了。
你说这数据让我琢磨的是,销量好像也越来越跟供应链紧密挂钩,不是光拼品牌和技术。特别是比亚迪,供应链调度就像厨房管食材,研发是大厨,但没有食材,一锅菜也是空的。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以前有个同事讲过,比亚迪把锂电池做成了汽车级火锅底料,供给灵活又稳定,别的车企就像涮火锅找不到调料。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研发,其实我得收敛之前讲得有点满,不能一棒子打死其他新势力技术不行。理想造车理念其实还是有独特竞争力,有些设计不是瞬间看出来的,需要时间沉淀。只是销量和用户接受度这一类数据和感觉,我觉得短期内会更受供应链影响,你觉得呢?这是不是我们没充分观察到的部分?
特斯拉这个老牌新势力虽然第四,但销量上优势开始缩水。对比零跑的10790,特斯拉14340,感觉两者比有点像老店和新潮网红的差别。老店有固定粉丝,新潮网红靠流量和服务体验。你说长远谁能走得更远?我没底,太多变量。
说到成本,我心里粗算了一下,同价位下,比亚迪的百公里能耗大概是16-18度电(样本有限),算下来能耗成本和油车相比,一年下来差不多省三千块钱左右(家用日常),但补贴退坡后,这利润空间会缩小多少?这让我对新势力车企在价格竞争上的未来信心有点打折扣。你觉得车企真能用补贴撑多久?
鸿蒙智行这波新秀卖了8880辆,挤进前六,超过了蔚小理里的小鹏和理想,不得不说背靠华为的技术和资源是明显优势。但我在供应链朋友圈里听说,鸿蒙智能座舱的硬件配件可能还没完全稳定下来,这让人有点儿好奇,成色真的有官方吹得那么硬气吗?或者说,是不是市场炒作带来的光环?这点我接触不够,暂时留白。
我对小米汽车的销量6160挺感兴趣的,毕竟是第一次大规模上量,厂家内部说法是立足性价比,这相比特斯拉那种用户心智,有没有风口上新品牌的溢价呢?朋友去4S店转了一圈,反映客户对小米的品牌信任度有点复杂,我觉得,车不是手机,品牌积淀需要长时间打磨。你们身边有人买小米汽车没?
对供应链环节我来说,想象成做面包吧。研发团队是掌勺的面包师傅,供应链就是面粉和酵母的稳定供应。缺一不可,你就买不到热乎的面包,哪管它配方有多牛。比亚迪这锅面包烤得多香,和它一直锁定供应商和自有电池工厂关系大。我怀疑别的新势力如果供应链再乱一点,估计得靠打折和促销才能维持销量,而这不是长久之计。
我刚才跟朋友聊做媒体写点评时也有点卡壳——往深处讲研发没法不提专利和软件算法,那东西太复杂,也太商业机密。再说,普通消费者关注的,更多是好不好用,而不是技术细节。写着写着我就想,车真的越来越像手机了,硬件固然重要,软件生态才是杀手锏。你是怎么看的?
总归,销量榜单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的供应链博弈和用户心理拉锯战。比亚迪稳坐钓鱼台,既得益于研发实力,也得益于供应链铺得密实。新势力们得琢磨好,不能光靠情怀抢市场,手头那一批材料和服务满不满关乎生死。你觉得哪家新势力会熬过这个冬?我还真不好说。
说到这儿,我突然又想起老李上周给我说的,最关键的,其实是售后和充电网络能不能跟上,客户买了不跟用不满意,那前面努力都白搭。说完他还摆摆手,这个真不好量化,我跟你说,一辆电动车,一根充电桩的位置,怎么说清楚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