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巢湖汽配”到“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60年跃迁的深层逻辑

从“巢湖汽配”到“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60年跃迁的深层逻辑-有驾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安徽汽车产量超越广东。”2025年8月,这条消息在各大网络平台登上热搜。半年近150万辆的产量,让安徽首次超越广东,摘下了几十年来由沿海省份牢牢把持的“铁帽子”。舆论惊叹于“逆袭”速度,而更多却把目光投向更远处。在电动化、智能化双拐点叠加的当下,成为“全国第一”之后,安徽还能领先多久?

一、“第一颗种子”到“产业树林”

1964,巢湖岸边的一声锤响,江淮汽车的前身“巢湖汽配厂”诞生,它也是安徽汽车的“第一颗种子”在我国汽车产业的沃土中埋下。此一时,彼一时,谁也不会想到,那间以修理闸门起家的小汽配厂,会在60年后撬动一个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纵观汽车产业60载发展,历史总是以偶然开场,以必然收笔,安徽的必然,藏在三次关键抉择里。

第一次是“能不能造整车”。上世纪90年代,江淮与现代合作,在零部件利润最丰厚的年代“逆势”切入整车制造,完成了从“修”到“造”的惊险一跃。

第二次是“敢不敢赌电动”。2009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四部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合肥是首批试点之一。那一年,江淮同悦纯电动轿车第一次把“新能源”三个字嵌入了安徽汽车产业基因里。

第三次是“愿不愿做生态”。2016年,蔚来与江淮的代工协议,看似只是“救急”,实则是一场面向产业链的“开放实验”。此后,大众安徽、比亚迪合肥、华为“四界”中的两界(智界、尊界)相继落子,安徽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产业生态成林”的升级。

从历史沿革来看,三次抉择,一条主线,安徽不是把汽车产业当项目做,而是把项目当产业做。这不是网上舆论的赌风口,而是一直在造就风口。

二、“接口”到“输出”的身份跃迁

(一)代工是“能力溢出”的接口

蔚来与江淮的合作,表面看是“无资质”遇上“有产能”,深层看是安徽数十年沉淀的汽车制造能力找到了“能力溢出”的最佳接口。

数据最有说服力,人民网披露,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1/8。同时,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却超七成,这意味着安徽不仅“造得快”,而且“造得全”。一辆蔚来ET7,从动力电池到智能座舱,80%的零部件可在300公里半径内完成供应。这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密度,全世界罕见。

(二)代工催生能力的“反向输出”

更耐人寻味的是,江淮在与蔚来合作后,迅速把学到的柔性制造、数字化品控反向导入自身新能源工厂,2024年江淮QX PHEV上市,据合肥民间车友会对首批用户调研了解,其装配精度投诉率低于行业均值。“代工”让安徽汽车产业完成了从“学习者”到“输出者”的身份切换。

三、人才根基与乡情纽带的双向驱动

(一)“合工大”安徽汽车产业的“强引擎”

从“巢湖汽配”到“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60年跃迁的深层逻辑-有驾

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工大”)1999年,合工大团队研制出第一代纯电动轿车为安徽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早期探索与技术奠基;2004年,第二代纯电动轿车研发落地,对充电续航等技术持续突破,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合工大作为我国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累计培养15万名汽车人才,占全国行业人才总量三分之一。2024届毕业生中,46%选择扎根安徽,远超同类高校本地就业率均值。可以说,没有合工大,就没有安徽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底盘”。

(二)“乡情”回归的滚雪球效应

从“巢湖汽配”到“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60年跃迁的深层逻辑-有驾

2021年7月,比亚迪合肥基地落户长丰县下塘镇。从谈判到签约23天,从签约到开工42天,从开工建设到整车下线10个月,产值过百亿元用时5个月、产值过千亿元用时两年半,创造了令人称赞的“长丰速度”。表面看是政府效率,深层看是“乡情”在发酵,在项目论证会上,比亚迪之父王传福多次强调家乡具备产业基础,完全能够承载比亚迪的新基地,最终促让董事会一锤定音。乡情不是口号,而是信任成本的极致压缩。当第一位皖籍企业家“用乡情投票”,后面便有了“滚雪球”式的示范效应,余承东把华为“四界”中的两界放在芜湖、合肥,李斌把蔚来第二制造基地落在合肥新桥,均是如此。

四、登顶之后的“加试题”

“第一”之后,安徽面对的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强不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智能化转型的加速以及补贴退坡的压力,安徽汽车产业能否持续领跑,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从“电动领先”到“智能并跑”加速智能化

国内多位专家对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安徽的短板恰恰在此。目前,省内尚无一家世界级汽车智能零部件企业,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仍高度依赖长三角兄弟省市。下一步,安徽还需以“芯屏器合”产业优势为突破口,在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三条战线同步发力,补齐软件配套短板。

(二)从“产量第一”到“利润第一”提升附加值

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平均单车利润约1万,仅为特斯拉的1/5,在提高附件值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首先,品牌价值上,蔚来、尊界已探路高端,但规模尚小;奇瑞、江淮等还需加快品牌高端化步伐。其次,是技术溢价,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半固态电池、全域800V、城市NOA等“硬科技”要争取率先量产。最后在服务增值层面,虽然《安徽省高质量充换电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推进储充换一体站建设,开展‘车电分离’商业模式创新试点示范”但其能否跑通商业模式,关乎利润上限。

(三)从“国内卷”到“出海赢”提高全球化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仅依赖国内循环难以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安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化是必由之路,其目标不仅是“走出去”,而是追求“出海赢”。王清宪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24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9位,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这标志着安徽汽车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但从出口市场消费结构来看,安徽省汽车出口90%份额仍集中在东南亚、拉美地区要想在全球价值链攀升,必须突破欧美的高端消费市场加快从“走出去”到“赢市场”的转变。

从“巢湖汽配”到“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60年跃迁的深层逻辑-有驾

据悉,对于大众集团而言,合肥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其德国总部外全球覆盖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所宣称大众安徽是我们的大本营。而芜湖起家的奇瑞作为中国乘用车出口的领头企业,截至2024年,奇瑞海外用户已达470万,这一用户基础远超许多新兴出口企业。这充分彰显了安徽在全球汽车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正逐步提升同时这种模式为安徽汽车产业跳出国内内卷、参与全球高端竞争提供了现实路径。

从“巢湖汽配”到“全国第一”——安徽汽车产业60年跃迁的深层逻辑-有驾

五、“登顶”迈向“序章”的路径

此次安徽反超广东,统计口径的调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以往的“企业法人所在地”转变为“生产地统计”,对安徽汽车产量数据产生了积极影响。安徽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对产业发展新风口的精准把握是登顶的核心内因。从一开始燃油汽车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其反超绝非偶然,得益于安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进行了超前且坚定的战略布局,既构建了完备的整车生产体系,又拥有涵盖全产业链的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实现了“不出安徽,就可以造一台新能源整车”。因此,此次“第一”的桂冠,真正让世界看到的是安徽早已精心培育出的产业森林。

安徽汽车产量的登顶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书写“序章”的开端。要想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目前,安徽在整车制造规模上已确立优势,但在决定产业利润率和话语权的核心环节,如智能芯片、先进算法、高端品牌等方面,仍需持续攻坚。安徽能否持续领先,关键在于能否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产量领先”到“价值领先”的实质性跃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