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蔚来CEO李斌被数十名老车主围堵在展厅中央时,这场看似突发的事件早已埋下伏笔。车主们高举"背刺老用户"的标语,质问为何新车降价3.8万、取消75度电买断选项。这场冲突背后,是直营车企正在经历的行业阵痛——没有经销商作为缓冲带,每一次价格调整都如同裸奔般直接暴露在用户视野中。
新势力造车的集体困境:没有经销商缓冲的价格裸奔
"中国市场不会给我亏16年的机会。"李斌的这句话道破了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本质差异。当传统车企通过经销商体系消化库存、调节价格时,蔚来们却要直面用户情绪与经营压力的双重夹击。取消75度电买断、简化价格体系等决策,本质上是在资本耐心与用户容忍度的夹缝中求生存。
这种透明化定价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某位车主算了一笔账:去年购买的ES6含权益总价42万,如今同配置新车仅需38.2万,贬值速度远超预期。而蔚来总裁秦力洪的解释更显无奈:"过去用A4纸都写不完的优惠政策,反而劝退了潜在买家。"
定价透明化的双刃剑:用户信任与生存压力的博弈
直营模式将车企与用户的关系拉近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却也放大了每次政策调整的信任危机。李斌坦言:"有人说蔚来价格搞不清楚,我们没有经销商浮动定价的空间。"这种矛盾在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中同样存在——越是强调用户企业定位,价格变动引发的反噬越剧烈。
值得注意的是,老车主的不满并非单纯源于降价。全系升级100度电的决策,表面是产品迭代,实则是蔚来在高端形象与市场竞争力间的艰难平衡。正如李斌所言:"保持官方价格稳定,才能更灵活参与市场竞争。"但当用户发现"暗降"变"明降"时,情感上的背叛感仍难以消弭。
壮士断腕的抉择:从"暗降"到明码标价的生存逻辑
面对累计千亿亏损和92.55%的资产负债率,蔚来的调整已不仅是策略问题,而是生死问题。李斌将这次改革称为"纠正过往定价偏差",其核心逻辑在于:没有经销商体系分摊风险,企业必须自己承担所有决策后果。
"活下去才能对80万用户负责"的发言看似冷酷,却揭示了残酷现实。当特斯拉能靠全球市场分摊亏损时,中国新势力面临的资本环境更为严苛。有车主现场反馈:"虽然难受,但更怕蔚来倒下后无人维护我们的车。"这种矛盾心理正是直营模式特殊用户关系的缩影。
直营模式的未来:在用户情感与商业理性间走钢丝
蔚来事件给行业敲响警钟:当价格策略直接关联企业生存时,需要建立更成熟的用户沟通机制。从乐道子品牌攻中端市场,到主品牌降价保量,蔚来正在尝试用组合拳破解困局。
这场风波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品牌调性与价格竞争力、老用户维系与新客获取的三重平衡中,没有完美答案。或许正如某位车主所言:"企业要穿越周期,既需要用户的包容,更需要自身的强悍。"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能同时驾驭商业理性与用户情感的车企,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