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在发生,那就是以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传统欧洲豪华汽车品牌,似乎集体放慢了向全面电动化转型的脚步。
前不久,奥迪公开表示将调整其原定的电动车战略,不再设定一个硬性的时间表,而奔驰和宝马虽然没有如此直白,但从其产品规划和市场动作来看,也显现出类似的审慎态度。
这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这些在燃油车时代定义了“豪华”与“性能”的百年巨头,为什么在电动汽车这条新赛道上,显得如此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汽车价值体系的深刻变革。
要理解他们当下的困境,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他们在燃油车时代是如何成功的。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豪华汽车的价值被一套清晰且牢固的逻辑所支撑。
这个逻辑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的性能决定了汽车的级别和价格。
无论是宝马的3系、5系、7系,还是奥迪的A4、A6、A8,车型后面的数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直接与发动机的排量、马力、缸数挂钩。
数字越大,意味着动力越强,加速越快,车辆的等级和售价也就越高。
这套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价值判断标准:花更多的钱,就能买到更强的机械性能。
这个标准被应用到了各个细分市场。
在顶级跑车领域,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能否进入3秒俱乐部,是衡量其身份的硬性指标。
在高性能轿车,如宝马M系列或奥迪RS系列中,3.5秒左右的加速成绩是它们傲视群雄的资本。
即便是像劳斯莱斯这样不以速度为卖点的顶级奢侈品牌,也必须搭载一台大排量的十二缸发动机,这并非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而是一种姿态,一种“动力储备深不可测”的从容与尊贵。
在强大的机械性能这个基础之上,车企们再辅以品牌故事、精湛工艺和珍贵材料,比如意大利手工缝制的真皮座椅、稀有的木纹饰板等,共同构筑起一种“情绪价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其高昂的售价买单。
然而,当电动时代到来时,这套被精心维护了近百年的价值体系,却遭到了根本性的冲击。
其核心原因在于,电动技术极大地拉低了获取高性能的门槛。
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强大动力和迅猛加速,在电动车上几乎成了标配。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售价不到三十万元的小米SU7顶配版,其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78秒,这一数据足以让许多售价上百万的传统燃油跑车汗颜。
同样,极氪007等车型也在相近的价位提供了相似的性能表现。
当最核心的性能优势不再是少数品牌的专利时,传统豪华车企用来支撑高价的基石便开始动摇了。
当车辆最基础的使用价值无法形成壁垒,那些附加的情绪价值也就变得苍白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奔驰推出的EQ系列电动车,尽管挂着三叉星徽,却在市场上反响平平,甚至被一些用户和评论认为在技术和体验上缺乏亮点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尤其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豪华”的定义已经被新一代的汽车产品重新塑造了。
过去几年,中国的新势力车企以惊人的速度,教育了市场什么才是新时代的豪华体验。
这种新豪华,不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多体现在智能化的水平上。
比如,能够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辅助驾驶、变换车道甚至规避风险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完成大部分操作,实现流畅人机交互的智能座舱;以及拥有更大、更清晰、反应更快的车载屏幕和更符合用户习惯的软件界面。
这些功能,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机械性能。
品牌力固然重要,但它需要与时俱进的产品力来支撑,否则曾经的“护城河”也可能变成限制自己的围墙。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中国的汽车品牌们展现出了极强的创新活力,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试图建立新的高端标准。
比亚迪旗下的仰望品牌,走的是技术展示的路线,通过“易四方”等颠覆性技术,展示其在极限场景下的车辆控制能力,以此来树立技术领先的高端形象。
理想汽车则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通过提供超大空间、舒适的座椅以及“冰箱、彩电”等配置,将汽车打造成一个舒适的“移动的家”,其豪华感体现在对家庭场景无微不至的关怀上。
而由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等品牌,则将重点放在了智能生态和领先的智驾技术上,吸引了大量追求科技体验和商务便利性的用户。
蔚来汽车更是独辟蹊径,将服务做到了极致,通过换电体系、专属服务群以及各种增值服务,构建了一个围绕车主生活方式的社群,其豪华感体现在一种尊贵和无忧的服务体验上。
反观BBA等传统豪华品牌,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面临着两难。
硬件层面,它们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上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软件层面,其智能化体验与中国品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品牌故事,燃油车时代的辉煌难以直接平移到电动车上;而在服务创新上,也未能跟上新势力的步伐。
在多种手段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它们最终选择了最直接但也是对品牌伤害最大的方式——大幅降价。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官方指导价三四十万的奥迪、宝马电动车,实际成交价却接近腰斩的现象。
然而,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销量未有起色,品牌的高端形象却严重受损,老车主感到自己被“背刺”而产生不满,经销商也因卖车亏损而苦不堪言。
这一系列的市场挫败,直接反映在了财务报表上。
以奥迪为例,其2024年的营业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尤其是在其最重要的中国市场,销量和利润双双下跌,盈利能力倒退至多年来的低点。
严峻的财务压力,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关闭工厂等“降本增效”的措施,并重新审视其电动化战略,选择暂时回归利润更丰厚的燃油车业务,这是一种现实且无奈的选择。
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汽车工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个新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盲目崇拜品牌光环,而是更愿意为实实在在的技术、产品和体验付费。
而在这场全球性的产业重塑中,中国凭借其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建立起的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集群,正占据着越来越有利的位置。
这种从上游到下游的系统性优势,使得中国车企能够在成本、技术迭代速度和创新能力上获得全球性的竞争力。
未来,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很可能被改写,曾经的行业领导者,或许将转变为新时代的追随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