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一、断崖式下跌:特斯拉在华市场遭遇 “冰火两重天”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一)核心数据揭秘:从 “销冠” 到 “掉队”

在刚刚过去的 2025 年 10 月,汽车销售数据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震动,尤其是特斯拉的表现,堪称 “断崖式下跌”。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华销量仅 26006 辆 ,这个数字和 9 月的 71525 辆相比,环比暴跌 63.64%,同比下滑 35.7%。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近三年来最差的单月表现了,直接让人大跌眼镜。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再看看特斯拉的主力车型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和 Model 3,销量双双腰斩。曾经风光无限的 Model Y,在 SUV 销量排行榜上,排名从 9 月的第 2 位直接跌至第 15 位;而 Model 3 更惨,从第 17 位一落千丈,暴跌至第 111 位。市场份额方面,也从 9 月的 5.5% 骤降至 2%,曾经的辉煌不再,特斯拉彻底告别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二)从 “上海速度” 到增长停滞:十年辉煌按下暂停键

回顾特斯拉入华这十年,那可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2014 年,特斯拉首批 15 位车主接过车钥匙,开启了特斯拉在中国的征程。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谁能想到,仅仅几年之后,特斯拉就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特别是 2019 年上海超级工厂的建立,更是创造了 “357 天建厂交付” 的行业神话,让全世界看到了 “上海速度”。凭借着这股劲头,特斯拉一路高歌猛进,到 2023 年,年销量达到了 60.37 万辆,一度占据中国新能源市场 30% 以上份额,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然而,到了 2025 年,形势急转直下。特斯拉的季度交付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10 月销量甚至低于 2023 年同期,这一系列数据都在表明,特斯拉曾经的高速增长周期已经正式终结。曾经的王者,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该何去何从,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二、三大外部绞杀:本土新能源势力的 “围猎时刻”

(一)国产品牌全面崛起,性价比战略精准分流客群

在新能源汽车这场激烈的赛道竞争中,国产品牌的崛起势头可谓锐不可当,它们以超高性价比为利刃,成功地从特斯拉手中抢夺了大量市场份额。就拿小米 SU7 来说,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轿车,自上市以来就备受关注。它以 “油电同价 + 配置拉满” 的策略,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10 月,小米 SU7 销量达到 33662 辆,环比增长 50.49%,直接超越特斯拉 Model Y,成为了中型轿车市场的新爆款。尤其是其推出的价值 3.9 万元的选装包,涵盖了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辅助等一系列高阶配置,让消费者花同样的钱,能享受到远超 Model Y 的科技体验。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比亚迪海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它凭借时尚的外观、丰富的配置和亲民的价格,成为了家庭用户的宠儿。10 月,比亚迪海豚销量环比暴涨 146.03%,达到了 35492 辆。在价格方面,比亚迪海豚推出了 “11300 元金融贴息 + 6000 元置换补贴” 的优惠政策,直接将入手门槛拉低,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轻松拥有。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在配置上,它不仅配备了 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还在座椅舒适性、车内空间布局等细节上做到了极致,全方位满足家庭日常出行需求,这让主打简约风格、在舒适性配置上略显吝啬的特斯拉相形见绌。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除了小米 SU7 和比亚迪海豚,问界 M7 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优势也不容小觑。它搭载的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拥有简洁流畅的交互界面、强大的语音控制功能以及丰富的应用生态,让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感十足的移动智能空间,相比之下,特斯拉的智能座舱在功能丰富度和用户体验上就稍逊一筹。这些国产品牌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在 20 - 30 万元的主流市场中掀起了一场 “性价比革命”,直接导致特斯拉的潜在客户被大量分流。

(二)政策红利消退与消费周期双重挤压

曾几何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就像是一把 “尚方宝剑”,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补贴的刺激下,消费者购车成本大幅降低,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 2023 年底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退出,2025 年购置税减免政策也进入倒计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向彻底改变。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也从原来的 “政策驱动” 转向了 “产品驱动”。以前,消费者买车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能拿到多少补贴、省多少钱,而现在,他们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性能和性价比。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汽车消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有所下降,特别是 20 - 30 万元区间的购车需求明显收缩。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特斯拉长期依赖的 “价格屠夫” 策略,在补贴退坡的大环境下,优势不再。以 Model Y 为例,其入门价较 2020 年上涨了 5 万元,这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曾经,特斯拉凭借低价策略,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但如今,在补贴退坡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夹击下,特斯拉的性价比优势被大幅削弱,销量下滑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三)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 “中国特供” 失效

特斯拉上海工厂曾经是特斯拉全球布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凭借高达 95% 的本土化率,成为了全球成本洼地。大量采用本土供应商的零部件,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让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中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然而,好景不长,2025 年以来,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让特斯拉上海工厂陷入了困境。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欧洲市场需求的疲软,导致特斯拉出口量同比下滑 31.85%。曾经供不应求的特斯拉,如今在欧洲市场面临着库存积压的难题,工厂周产量也从 2.2 万辆降至 1.5 万辆。与此同时,本土供应链成本优势逐渐被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反超。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商,在与特斯拉的合作中,议价能力不断提升,这使得特斯拉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吉利则通过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建立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在成本控制和供应效率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特斯拉陷入了 “销量下滑 - 成本高企” 的恶性循环,曾经的 “中国特供” 优势已荡然无存,在华市场的发展也变得举步维艰。

三、四大内部顽疾:特斯拉的 “傲慢与偏见”

(一)产品迭代滞后:五年未换 “老面孔” 难敌新势力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在汽车行业,产品迭代的速度往往决定了品牌的竞争力。特斯拉的核心车型 Model 3 和 Model Y,自上市以来已经走过了 5 个年头,却依旧保持着最初的 “老面孔”。这 5 年里,汽车科技日新月异,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特斯拉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节奏。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内饰简陋、座椅硬伤、车机系统卡顿等问题,一直是特斯拉被消费者诟病的痛点。走进 Model 3 的车内,简单到极致的内饰设计,除了一块大屏幕,几乎看不到其他多余的装饰,这对于追求品质和舒适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实在难以满足他们的期待。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而 Model Y 的座椅,不仅材质偏硬,长时间乘坐容易让人感到疲惫,而且在人体工程学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对腰部和颈部的支撑不足,让不少车主直呼 “伤腰”。车机系统方面,虽然特斯拉一直强调其智能化,但实际使用中,卡顿、死机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更让人失望的是,特斯拉在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进行 “反向定制” 时,屡屡翻车。以 Model Y L 加长版为例,特斯拉仅仅增加了第三排座椅,就试图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中国家庭在日常使用中对后排空调、儿童安全配置等方面的高频需求。这种 “敷衍了事” 的做法,被用户吐槽 “诚意不足”,也让特斯拉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相比之下,国内新势力品牌在产品迭代上可谓不遗余力。小米 SU7 每年都会推出 2 - 3 次大版本 OTA 升级,不断优化智能驾驶、座舱交互等功能。其智能驾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导航辅助驾驶,还能根据路况和驾驶环境自动调整车速、车道,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和安全。座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舱交互方面,小米 SU7 搭载的智能语音助手,能够实现精准的语音识别和控制,用户只需动动嘴,就能完成导航、音乐播放、车窗升降等操作,真正做到了 “动口不动手”。极氪 001 也不甘示弱,通过持续的 OTA 升级,不断提升车辆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其推出的智能座舱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运行流畅,界面简洁美观,为用户带来了极致的交互体验。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在智能驾驶领域,极氪 001 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和先进的算法,能够实现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让驾驶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这些新车型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在智能驾驶、座舱交互等方面形成了 “代差优势”,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二)定价策略失衡:“割韭菜” 模式透支品牌信任

价格,一直是消费者购车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特斯拉过去三年里多达 12 次的价格调整,让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也彻底透支了品牌的信任。从 2022 年的 “一夜涨价 2 万元”,到 2023 年的 “官降 3.7 万元”,特斯拉的价格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这种频繁的价格波动,让消费者产生了 “买涨不买跌” 的观望情绪,生怕自己今天刚买,明天就迎来降价,成为了被 “割韭菜” 的对象。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到了 2025 年 10 月,特斯拉的定价策略更是让人大跌眼镜。Model 3 仅提供 8000 元保险补贴,Model Y 则毫无额外让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样的优惠力度显得微不足道。对比比亚迪、问界等品牌,它们纷纷推出 “置换补贴 + 终身质保” 的组合拳,为消费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保障。比亚迪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高额的置换补贴,降低了他们的购车成本,还推出了终身质保政策,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无后顾之忧。问界则通过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华为鸿蒙生态的智能座舱体验,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购车优惠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 “价格歧视”,更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同款 Model Y 在欧美市场终端优惠折合人民币超 4 万元,而中国消费者却享受不到同等福利。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让中国消费者感到自己被忽视、被不公平对待,也让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消费者开始质疑特斯拉的诚意,对其产品的购买意愿也随之降低。

(三)服务本土化缺失:从 “高端神话” 到 “售后吐槽”

曾经,特斯拉凭借 “进口豪车” 的定位,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高端、神秘的品牌形象,享受着高额的品牌溢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斯拉粗糙的本土化服务,正在逐步消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品牌优势。如今,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已经从 “高端神话” 沦为了 “售后吐槽” 的对象。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车主们的投诉主要集中在 “交付周期混乱”“售后响应慢”“软件更新区别对待” 等问题上。以 Model Y L 为例,特斯拉承诺 12 月交付,可最终却延迟至次年 1 月,让消费者苦等数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购车体验。在售后方面,特斯拉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当车主遇到问题时,售后响应速度极慢,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解决。而且,在软件更新方面,特斯拉也存在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情况。一些新的软件功能和更新,往往先在欧美市场推出,中国消费者则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享受到,这让中国消费者感到自己被边缘化,对特斯拉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加。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在超充桩布局上,特斯拉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2.5 万根超充桩,但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明显不足。对于那些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充电难成为了他们购买特斯拉的一大顾虑。而在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引以为傲的 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落地进度滞后,仅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远远不及小鹏、华为等品牌的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实现了落地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华为则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推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经得到了众多车企的认可和应用。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反观蔚来和问界,它们在用户服务方面的表现堪称典范。蔚来提供 “一键加电 + 终身免费换电” 服务,让用户在充电和换电方面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在城市中还是在高速公路上,蔚来的用户都能轻松找到加电或换电的地方,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续航焦虑。问界则接入华为鸿蒙生态,为用户带来了流畅、智能的座舱体验。华为鸿蒙系统的强大功能和丰富应用,让问界的用户在车内就能享受到与手机一样的便捷操作和智能服务。这些品牌通过优质的服务,在用户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也让特斯拉在服务领域的劣势更加凸显。

(四)组织管理动荡:“马斯克式” 决策遭遇水土不服

2025 年 4 月,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 10% 的裁员,这一举措引发了轩然大波。大量员工的离职,不仅导致了团队的不稳定,也使得中国团队的决策效率大幅下降。核心高管的纷纷离职,更是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这些高管的离开,带走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也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受到了严重影响。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上海超级工厂曾经是特斯拉的骄傲,它以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制造技术,为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如今的上海超级工厂却从 “独立运营” 沦为了 “全球产能调节器”,主要任务变成了优先满足欧美市场订单。这就导致了国内消费者在 “金九银十” 这样的销售旺季,也面临着无车可提的尴尬局面。消费者们苦苦等待,却始终无法拿到自己心仪的车辆,这无疑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特斯拉的信任和好感。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特斯拉总部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 “数据报表” 层面,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洞察。他们忽视了本土团队关于 “增配降价”“渠道下沉” 等合理建议,错失了 2024 年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最后窗口期。本土团队身处中国市场,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动态有着更敏锐的感知和理解。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他们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帮助特斯拉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特斯拉总部却没有重视这些建议,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决策,这无疑是在与中国市场背道而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这种 “水土不服” 的决策方式,让特斯拉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也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

四、破局之路:特斯拉能否上演 “中国逆袭”?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特斯拉亟需一场 “自救行动”,从产品、策略、服务、生态四个维度全面破局,才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上演 “王者归来” 的逆袭好戏。

(一)产品端:放下 “技术傲慢”,打造 “中国特供”

特斯拉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 “技术傲慢”,真正倾听中国消费者的声音。亟需推出 15 - 20 万元级入门车型,对标比亚迪海鸥、吉利几何 E,填补细分市场空白,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轻松拥有特斯拉。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在 Model Y 改款中,针对中国家庭需求,增加后排独立空调、座椅加热、儿童安全座椅接口等配置,同步升级高通 8295 芯片,解决车机卡顿痛点,提升座舱的舒适性和智能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策略端:建立 “动态定价 + 权益组合” 机制

在定价策略上,特斯拉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 “动态定价 + 权益组合” 机制。借鉴本土品牌 “金融贴息 + 置换补贴 + 终身质保” 的复合策略,推出 “首付 5 万开回家”“老车主增购享 3 万元权益” 等政策,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针对 2025 年底购置税政策到期,推出 “限时保价” 服务,承诺购车用户享受政策红利差额补贴,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刺激潜在消费需求。

(三)服务端:加速本土化进程,重建用户信任

特斯拉要想重建用户信任,就必须加速本土化进程。将 FSD 中国团队独立运营,加大研发投入,2026 年前实现 100 个城市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落地,让中国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与欧美市场同步的智能驾驶体验。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在三四线城市加密超充站布局,解决消费者的充电焦虑。推出 “7×24 小时应急响应”“免费上门检测” 等服务,提升售后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感受到特斯拉的诚意。建立车主社群运营体系,通过线下活动、OTA 升级公告等增强用户粘性,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

(四)生态端:绑定中国供应链,融入本土产业集群

在生态建设方面,特斯拉应深化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的合作,加速 4680 电池量产,目标将 Model Y 生产成本降低 10%,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积极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在电池回收、车路协同等领域建立话语权,从 “外来者” 转变为 “生态共建者”。与本土车企、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结语:新能源市场的 “适者生存” 法则

特斯拉的此次暴跌,本质上是 “全球化思维” 与 “本土化需求” 冲突的集中爆发。中国新能源市场已从 “蓝海” 变为 “红海”,消费者从 “追逐品牌” 转向 “挑剔产品”。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63.6%:一场由内而外的市场“滑铁卢”-有驾
对于特斯拉而言,唯有放下 “电动车发明者” 的身段,真正理解中国用户对 “性价比、服务体验、智能生态” 的核心诉求,才能在这场 “本土保卫战” 中重拾失地。否则,曾经的 “行业颠覆者”,可能沦为中国市场的 “过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