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批车主怒上热搜:“早上起不来电”“低温掉电猛如虎”、“充电五分钟,热失控十秒钟”,一边是用户吐槽“电池像感冒一样,一年四季不稳定”,一边是动力电池巨头、主机厂、热管理供应商集体杀疯,电池热管理系统,正悄悄成为新能源汽车“性能与安全”的决定性武器。
你以为这只是冷暖空调的事儿?不,这是关乎“电池寿命、续航能力、安全底线”的终极战役。
1.电池不热不行,太热更不行:热管理是电车的“呼吸系统”
我们都知道:电池最怕三件事——冷、热、热失控。
所以,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冷得快:在寒冷环境下,能迅速将电池升温至最佳工况区间(20~40℃)
热得住:高温时能及时带走热量,避免热聚集
失控能断链:当一颗电芯过热时,系统能快速响应并阻断热扩散
2.近期热点事件大盘点:热管理,已经成了车企的“生死线”
【小鹏G6 & 华为 问界M7 高原测试翻车】
在西藏高原复杂路况下,测试车辆因冷却策略调度失效,出现电池温控滞后→功率限制→爬坡困难的问题,引发质疑。
【宁德时代推出“CTP 4.0 神行热管理系统”】
首次将冷却片内嵌结构融合入电芯堆叠,标称3分钟升温20°C,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并支持主动热均衡+智能预测调控+热失控阻断三大核心功能。
【理想MEGA电池包曝光:热管理布线像主板一样精密】
采用自研液冷热管理与相变材料隔热双层结构,提升极寒快充效率,并搭载AI算法预测热峰值,实现“提前降温”。
【蜂巢能源& 赛力斯合作:800V高压热管理方案】
联合开发超薄液冷板+智能热泵+硅油阻燃层结构方案,适配混动+纯电平台,满足高倍率充放电与多气候运营。
3.专业解析:电池热管理系统现在都卷什么?
液冷> 风冷,大势所趋
风冷已基本淘汰,液冷系统成为主流。
主流结构包括:冷却管环绕式 / 冷却板贴合式 / 冷却夹层浸没式。
优点:冷却效率高、控温精准,适合高倍率电芯和高速快充场景。
热泵系统整合
越来越多车型将电池热管理与整车热泵空调系统联动,比如比亚迪、蔚来、极氪等,已进入“双向能量流调度”阶段。冷热互补,提高续航效率,尤其在冬季显著降低能耗。
热失控防护机制升级
从传统热敏电阻→热电堆传感器→AI电芯温升预测模型,热失控不再靠“硬抗”,而是提前预测+主动断链,宁德、欣旺达、亿纬等都布局了多级隔热材料+集成BMS联动。
4.热管理系统集成趋势:从“配件”到“中枢”
未来,电池热管理系统不再是“外挂空调”,而是电池包与整车的中枢神经:
BMS+热管理域控合一:打通温度采集、功率调度、热泵启停
算法OTA可进化:根据用户习惯、地区温度分布进行动态调优
热管理即服务:车企将热管理系统数据纳入售后健康报告中,评估电池衰减路径
你以为电车续航不行?很可能是热管理没跟上!别再嘲笑“冬天掉电快、夏天自燃多”的老段子了,现代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战场,不在电芯,而在热管理!
从高原到极寒,从快充到激烈驾驶,电池热管理系统已成为新能源车的“安全气囊+性能加速器”双重角色。
汽车动力系统产业盛会【重磅来袭】--AEE2025第五届汽车动力系统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0月22-24日在苏州盛大举行。大会预计将吸引15000+专业嘉宾,举办100+场高水平技术演讲,汇聚200+家行业领军企业与赞助商,全面聚焦电驱动、电控、混合动力、电池材料与制造、动力总成、电池托盘、热管理、储能与氢能等核心领域,共同呈现汽车动力系统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