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挺炸裂的。零跑汽车,一家新势力造车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是——负15.7%。对,你没听错,是负的。换句话说,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再一查,它去年整年的毛利率也是负的,-8.9%。简单理解就是,这家公司每卖一辆车,不仅赚不到钱,还得赔。赔了还硬卖,仿佛在对着市场喊:“我不挣钱,但我就是要把车卖出去!”是不是听着有点离谱?这事儿让不少人开始讨论:零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新势力车企都这么“疯”吗?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冷静点,把数字拆开看看。它的销量其实不算低,今年1-6月卖了超4.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5.8%。营收也在涨,上半年收入52.3亿元,比去年多了40%。按道理说,销量上来了,营收也涨了,怎么毛利率还在往负数里跳?
问题可能出在成本上。造车本身是个“烧钱”的活儿,这没什么好争的,但零跑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有点“硬”。零跑从一开始就坚持“全栈自研”,这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自己把零部件、芯片、算法全揽下来做。好处是长期来看,它不用太过依赖供应链,技术积累也更扎实。坏处呢,就是前期投入非常高,成本居高不下。你想啊,你让别人做一个零件,可能只用出个订单,但全都自己搞,厂房、设备、技术团队都得养着,钱哗哗地往外流。所以,它的车虽然卖得还可以,但亏损也在扩大。
再往下看,零跑现在的问题,不只是“卖得多亏得多”。某种程度上,它其实是在赌未来。零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尽可能快地抢市场、抢用户。但它的打法比较激进,价格压得很低。今年主打的C11车型,定价已经贴着成本线在走。再加上各种补贴、优惠,卖一辆亏一辆也就能理解了。它用这种方式抢市场,换来了一点销量增速,但代价就是财务报表看起来很不健康。
不过,零跑这个负毛利率也不是个案。其实整个造车新势力里,很多公司都在经历类似的“战略性亏损”。比如理想,虽然靠增程式电动车站住了脚,但前几年也是亏得不轻;蔚来和小鹏则更不用说,亏损几乎成了常态,蔚来的账面亏损甚至一度超过百亿。对比传统车企,它们的问题在于,产品周期和盈利模式还没完全跑通。造一辆车是亏的,卖车的同时还得搞研发、建工厂、铺销售网络,等于一边跑步一边挖坑,坑还得自己填。
那再看看传统车企呢?它们是不是就比新势力活得轻松?其实未必。像长城、长安这些老牌国产车企,虽然总体规模大,营收稳定,但电动车转型压力非常大。而这种转型压力,直接体现在成本和利润上。比如长城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在提升,但单车利润比燃油车低得多。转型过程中,研发投入剧增,利润率自然也被压缩了。所以,传统车企虽然账面看起来稳,但其实也面临不少暗流。
外资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特斯拉的毛利率在全球范围内算是最高的,但今年因为打价格战,毛利率也从30%多掉到20%不到。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高研发投入、价格战、新能源转型,这些因素对整个行业都有影响,零跑的负毛利率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
那问题来了,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具体到零跑,它更像是在押宝。押自己的技术路线能跑通,押它能用负毛利抢下足够多的市场份额,再押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蛋糕够大,能让它活下来。只不过,这个赌注下得非常凶。一旦资金链断裂,赌注可能就会变成“无底洞”。
有些人觉得,这种打法特别冒险,风险太高。但换个角度看,其实也可以理解。零跑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放眼全球,造车新势力刚起步时,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特斯拉最初也是亏损十几年才开始盈利。新势力想要跑出来,必须在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上先占住位置。这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但烧得有逻辑,可能就会有希望。
总结一下,零跑的负毛利率确实让人看着心惊肉跳,但拆开来看,这更像是它主动选择的“战略性亏损”。它的问题不在于亏损本身,而在于这种亏损能不能换来未来。如果它能靠这种激进打法抢下足够的市场份额,再通过技术积累把成本降下来,实现盈利,那现在的亏损就是值得的。反之,如果市场份额没抢到,资金链又撑不住,那它的赌注可能就真的变成了一个悲剧。
所以,零跑的故事还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看起来吓人的数字背后,其实有它自己的逻辑。关键是,它能不能走出那关键的一步。至于我们这些旁观者,可能更该关注的是——它接下来怎么走,而不是它现在亏了多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