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该不该收费?博世高管的警告与行业生死线

高阶智驾该不该收费?博世高管的警告与行业生死线-有驾

从“利润下滑”到“免费灾难”,吴永桥到底在担心什么

7月26日至28日,上海西岸艺术中心被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人潮淹没。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走上主论坛讲台时,手里没有PPT,只有一页国家统计局打印纸:1—5月乘用车销量增长14%,利润却下滑11.9%。那一行“利润下滑”像一条裂缝,横亘在中国汽车产业高歌猛进的叙事里。吴永桥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如果我们继续把高阶智驾免费铺到每一辆10万元的车上,这条裂缝会撕开整个行业的动脉。”
这句话像一枚深水炸弹,在会场与社交媒体同时引爆。有人愤怒:博世想赚钱想疯了;也有人沉默:如果利润持续失血,谁来为下一版激光雷达、下一行安全代码买单?吴永桥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却用一个极端词汇——“灾难”——把问题推到我们面前:当技术成为标配,当“免费”成为政治正确,我们是不是正在亲手制造一场系统性的雪崩?

特斯拉与华为的收费逻辑:极致体验背后的成本与信心

特斯拉把FSD卖到6.4万元,华为把ADS高阶包卖到3.6万元,两者都没有因为“贵”而被市场抛弃,反而在一次次OTA升级里收获越来越高的NPS(净推荐值)。原因并不神秘:它们把收费点放在“体验跃迁”而非“功能堆叠”上。
特斯拉的每一次涨价都伴随一次“城市NOA覆盖扩大”或“绕行能力指数级提升”的实锤视频;华为则把“全向防碰撞”做成可感知的“最后一脚刹车”,让车主在鬼探头的瞬间产生“这3万6花得值”的颅内高潮。极致体验带来极度自信,极度自信又转化为高额付费意愿——这是一条被验证过的商业正循环。吴永桥想复制的,正是这条循环。
更深一层,收费其实是企业对自身技术路线的一次“风险对赌”:敢收钱,就意味着敢承诺持续迭代、敢承担事故责任、敢把代码写进保险条款。免费则恰恰相反,它把风险悄悄转嫁给消费者:出事你自己担,反正没花钱。华为与特斯拉用价格筑起一道护城河,也筑起一道信任护栏。

免费策略为何曾经管用,现在却可能杀死未来

2019年,第一款“L2+免费”车型上市时,舆论一片欢呼:中国车主终于不用为软件付费了。那一年,资本市场用股价奖励了“硬件预埋、软件白送”的模式,销量排行榜被改写,创业公司在PPT里写下“软件定义汽车”。
但五年过去,副作用开始显现:

成本端:激光雷达从1.5万美元降到500美元,但算法工程师的薪资翻了三倍,OTA服务器每月电费超过一座小型商场;收入端:整车厂在“免费”承诺里无法建立可持续的现金流,只能靠压缩传统零部件利润来补血;技术端:为了适配10万元车型的BOM成本,研发团队被迫阉割场景、降低算力,最终把“高阶智驾”做成“高级定速巡航”。
当“免费”从市场渗透策略变成行业惯性,它就不再是礼物,而是枷锁——锁死了研发投入,也锁死了用户体验的上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