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个车展,真是让我又想起年轻时那些疯狂逛车店的日子。会展中心人还挺多,好多都是和我差不多,30+,40+的男士,嘴里还在讨论哪个品牌的油耗更低,哪个空间更大。
我刚才翻了下手机里的相册,看了几张拍的图片,那个场面,挺有趣。现场最大的亮点,是那位被称作车模一姐的姐,穿着火红的裙子,站在那台亮闪闪的跑车旁边,简直就是一幅画。大家都知道,她在业界混得不错,不过我觉得,车模的魅力,大多还是在于吸引眼球吧。
毕竟,这也是行业营销的一部分。你说,车展里那堆新车,数下来差不多也就二十几款,华为五界齐聚。我心里还在琢磨一个问题:今年的新能源市场,到底热得刚刚好?还真不好说。
去年我参加另外一个展,看到不少朋友都在考虑换车,首要考虑的还是续航和充电。听销售跟我说:‘买车还是要看实际用车场景’。我就觉得,没去现场之前,总觉得新能源车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真搞起来,成本、充电桩密度、二手保值率,还是要权衡。对,就是这个点,保值率。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10升的车,油钱大概120块,新能源车电费大概也得300块每百公里(这只是粗略算的),差别还真不小。
而且,现场有个细节挺让我印象深刻。有位修理工跟我说,电池用得久了,价格能吓死人。换电池很头疼。那个,之前有个朋友在二手车平台告诉我,新能源车的二手市场不太成熟,尤其是头几年用下来,折旧可能比想象中快一些。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是一个观察。
这让我想,或许大家换车,还是得多比较。比方说,同价位的SUV里,吉利博越在空间和配置上确实不错,油耗也在接受范围。但相应的,像传祺的GS4,无论动力还是配置,要更上一层楼?整体感受下来,差别其实并不明显,关键看你用车的场景。比如我朋友的媳妇,一年开个几万公里,她就喜欢大空间和省油。对我而言,平时上下班堵得慌,性价比更重要。
这次车展上,展示的车型,我还发现一个趋势,像长安那个1.5T+收费提升的大空间suv,价格控制得挺好。对比一线豪华的,比如奥迪A4L和宝马3系,价格差不多,配置也有优势,但我总觉得真要用,实际操控差别还是得细品。
我就想,这行业帐篷下一步会怎么样?我说不清楚。按理说,新能源政策铺开的速度快起来,去年国家补贴上调,现在买新能源车挺合算。即使你没仔细算,估算一下,买车后还能享受5年的免购置税和补贴,省下来不少金子。可惜的是,很多朋友买车还是看了政府政策一眼,然后就心满满想着还要啥,其实低估了后续维护成本和二手残值。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买车,我还得聊聊渠道。你们知道,线上买车和线下门店的体验差别可真大。有次我去实体店看车,销售一个劲地推销这是旗舰版,配置高得很,其实我心里默默想:这个配置在网上比比价,价格会不会更加优惠?但见面亲自试驾,还是觉得那辆车的座椅质感,确实比屏幕上的图片要有质感。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问题:渠道的信任感,还是得现场去体验。
还有个细节,是我跟一位销售聊天时,他说:今年销量最大升幅,是小型车。其实也挺理解的,随着城市的压抑,小车更方便进出,也更划算。价格方面,像一些自主品牌的小型车,配置实在,不惧跟合资车对比,只是品牌认知还没完全建立起来。
讲到渠道,最麻烦的还是售后服务。以前我买车,总觉得品牌越大,后续维修越方便。结果实际操作差别不大。去更换刹车片,像昂克赛拉和思域差不了太多,有时还得给报价,都是中等价位的车,价格相差个500块左右。修理那会儿,我还遇到过一个小插曲,修理工说你这个轮胎偏了,得正一下。我心想,去4S店修,方便点,但花费真没省到多少。
对了,提到油耗,刚才说了百分之百是粗算,实际油耗还要看看驾驶惯和路况。比如我姐,平时堵车多,油耗会升高一两升。反正,按我的经验,日常代步一辆经济实用的车,百公里油耗在8升左右算比较理想。但就算如此,涨得快,也让我对油车的未来更打一个折。
你不觉得吗,行业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车企不断推新,像今年的辅助驾驶技术,推广得挺快,但我试了一下,自动刹车偶尔会有不协调的表现。有次我朋友的特斯拉,自动泊车差点撞到柱子。技术越成熟,用户越直观感受到还不够稳。我猜,软件bug,就像买房装修的那个灰尘一样,躲都躲不开。
说到软件,像汽车的心脏,其实挺像智能手机。升级的频次越来越快,但每次更新都可能带来新的问题。那天我翻了几篇技术博客,觉得未来的汽车,更像是智能终端,但硬件基础,还是车身结构。你说,未来的车会不会实现像手机一样的可拆卸换件?大概还需要十年吧,但我更担心,芯片短缺这个问题,会不会像去年半导体紧缺,那种感觉一旦爆发,蔓延得比预想要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供应链,这次车展,很多厂商都强调自研芯片自主供应链。开发一款车,从设计到量产,啊,想起来就觉得复杂。研发流程,像造房子一样,从打地基到装修、家具,成本可不少。比喻还算贴切:研发过程中的每个拼接和调试,好比建房时出现的梁歪了墙裂了,都得一一修正。
我有个朋友是供应链管理的,他告诉我:车企压力太大,尤其是芯片 shortage 后。他还笑着说:我们就像点火锅的老板,整锅菜都得根据少吃方案调配。供应链的博弈,从原料到成品,环环相扣。一年多来,很多芯片厂都在争抢订单,我印象中,有个芯片厂就是为了抢市场,把价格炒得飞起,结果大家都涨价,谁也没占到便宜。
有这个,问题在于,整车企业对供应链的依赖太重。你让华为或苹果试试,没有供应链,硬件怎么做?但也意识到一件事:自主研发,虽然迟早要走,但真要做到全自主,还得慢慢来。或许,我的猜测(哈,不知道准不准),未来别扭的局面会让车企更加重视多元供应链。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到我自己,虽然从业多年,但每次看新车,总感觉还是少了点刺激。每年换一台,也不可能啥都试,毕竟预算有限。再说,开着车跑长途,戴上耳机听歌,也挺治愈的。中年人除了爱车,可能还是在追逐那份掌控感吧——不管是油耗、操控还是配置,都希望掌控在自己手里。
哦,说到这里,有没有想过,未来的车会不会变得像个助手?比如能主动帮你规划路线、监控健康、甚至陪你聊天。这个担心不太科学,但我真的有点期待下一代车型的样子。
好了,就说到这吧。你们怎么看?是不是都在琢磨,最后一台车到底该选什么?还是说,和我一样,爱车只是一种惯,心里其实还藏着个梦,想像未来那种无人驾驶的世界,到底做梦做得够不够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