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

最近的车圈突出一个魔幻,一边是价格战打到飞起,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另一边是各种发布会,技术名词满天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修仙大会现场,个个都在展示自己的独门法宝。这帮人是真的疯了!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回头看看,看看那些现在高高在上,动辄自称“百年豪华”的品牌,他们刚出来混的时候,是个什么德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大家的祖上,也都干过一些“不务正业”和“整花里胡哨”的事情。本质上,大家都是从草台班子修炼成精的。

先说奔驰,汽车的祖师爷。1886年,卡尔·本茨老师捣鼓出了“奔驰一号”。这玩意儿在今天看来,就是个三轮车plus,最高时速16公里。讲真,我骑共享单车蹬快点都比它猛。它搭载的那台单缸四冲程水冷锅炉,听起来很硬核,但本质上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让这玩意儿能动,别散架。就这么个简陋的东西,奠定了奔驰未来一百多年的“逼格”基础。现在大家买奔驰,买的是什么?是它的操控?是它的智能座舱?别闹了,买的就是那个三叉星徽。奔驰最值钱的,就是品牌本身这个玄学。这个徽章告诉你,你不是在开车,你是在“开奔驰”,这是一种信仰,你懂吗?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再看布加迪,1901年的Type 2。创始人埃托雷·布加迪是个艺术家,他觉得车就该是艺术品。这个理念很酷,但也很危险。因为艺术这玩意儿,它不讲性价比。这直接导致了布加迪后来的命运:要么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品,要么就直接破产重组。它的历史就是一部“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真实写照。今天你花几千万买一台布加迪,你是在为它的性能买单吗?是,但又不全是。你更多的是在为一个偏执狂的艺术梦想买单,就问你怕不怕?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然后是两个英国老钱的代表,劳斯莱斯和宾利。1904年劳斯莱斯的10 hp,主打一个平顺和可靠。说白了,就是让坐在后排的老爷们感觉不到车在动,仿佛坐的是一个移动的城堡。这是在卖车吗?不,这是在卖一种阶级体验。它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机械,而是“别来烦我”的静谧。讲真,我最近楼上装修,那个电钻声,让我觉得劳斯莱斯的静谧性简直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豪华是邻居不上班。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而宾利呢,从1919年开始就路径依赖了,创始人说要“造一台快的车,好的车,同级别中最出类拔萃的车”。这话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今天每个新势力发布会,哪个老板不是这么说的?典中典。宾利直接把车开去勒芒赛道上跑圈,拿了冠军,一下就把“高性能豪华”这个标签贴稳了。你看,一百年前的营销手段,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有效。

咱们再聊聊宝马和奥迪这对德国冤家。宝马的第一台车,1929年的Dixi,你猜怎么着?它是个贴牌车,拿了英国奥斯汀7的授权生产的。坏了菜了,原来浓眉大眼的宝马,祖上也是从“山寨”起家的。这简直就是一个修仙小说主角的剧本,开局一个破烂功法,硬是靠自己一路卷成了宗门大佬。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有点那个意思。从一个授权生产的英国小车,一路卷成现在这样,这不叫逆天改命叫什么?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奥迪就更有意思了。创始人霍希被自己创办的公司“霍希”赶了出来,一气之下另立门户。新公司不能叫霍希了怎么办?他把“Horch”(德语“听”)翻译成了拉丁文“Audi”。这操作,就跟情侣分手了,换个情侣头像和网名一样,突出一个赌气。所以奥迪从根上,就带着一股“我一定要证明给你们看”的劲儿。四环标志更是重量级,象征着四家公司合并,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来点。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最后必须提法拉利,车圈的终极信仰图腾。恩佐·法拉利这老爷子,压根就不想造什么民用车。他的人生只有一件事:赛车。那为什么还要造法拉利125 S这种能在马路上开的车呢?因为赛车太烧钱了。所以法拉利的本质,就是恩佐老爷子为了维持自己赛车队的运营,搞出来的“周边产品”。你买一台法拉利,本质上就是在给他老人家的梦想“打赏”,在为Scuderia车队众筹。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法拉利的人,从来不会去问这车舒不舒服,油耗高不高,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信仰充值。这就是品牌玄学的最高境界,产品不重要,故事才重要。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撕掉百年滤镜,豪车大佬们的发家史一个比一个野-有驾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汽车先驱,他们的开山之作,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奔驰是个三轮车,宝马是贴牌货,法拉利是为了搞钱的副业,阿斯顿·马丁甚至是在别人的板车上改出来的。他们当年干的事,和今天新势力们发布会上讲的PPT,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吹个牛逼,画个大饼,然后拼了命去实现它。

但有一样东西变了。以前他们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现在,是在一个已经杀红了眼的黑暗森林里掀桌子。以前是“我能造出车”,现在是“我不仅能造车,我还要把所有造车的都干死”。如果说之前的竞争是把蛋糕做大。那现在就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也别吃。

所以,了解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它不能帮你选车,也不能让你的车打折。但它能让你在看到那些天花乱坠的发布会时,心里能多一丝清明和嘲讽。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今天让你觉得疯狂的,历史上都以另一种形式上演过。唯一的真理是,商业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温文尔雅,而是一场又一场不体面的战争,从一百多年前,直到今天。加大加大加大。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