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高速新规真是物有所值,但我第一反应还是——这不是让人更麻烦吗?说实话,刚开始看到限速更平滑、提前提示牌时,我心里还在琢磨,这就和开车时看导航的提示差不多,少点突兀的断崖就能少点罚单(这段先按下不表)。结果我就在高速服务区碰到一对小夫妻,他俩一边看手机一边说:到底什么时候变得更合理了?我记不住了。我就笑,心想着,这新规得多麻烦,走着走着还得不停盯牌子,风险变低了?大概吧。
记得我估算过,比如平均高速行驶成本,油费加养护大概每百公里在2到3块(体感估算,少的样本看),加上过高速的收费,想想还挺合理。这让我有个小疑问:到底谁能算清楚自己错峰能省几块?都不是每天跑的,有点估计值的感觉。
这次新规里,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可能还是差异化收费。之前就知道,有的收费站已经尝试时段优惠,但真让人觉得,这其实有点像超市打折,错过了就亏了。你是不是也有点觉得,关键还是得靠自己记得错峰出行这个事?我身边的货车司机就说:错过夜班,就吃亏。但实际上,夜间跑高速,心情特别放松,起码不那么堵。
比起之前一些你闯红灯我罚你十块的死板办法,这次新规更长远,但明确说:ETC依旧优惠,明显的便捷。你知道,ETC其实很多老司机都懒得办,但装上了,确实快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去年帮朋友装ETC,排队都堵得不行,但现在这些记忆似乎变得过去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很多新装ETC的用户,甚至还不知道可以享受95折优惠,真是潜在福利没被挖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些优惠政策,像是细水长流的定律,本身没错,但实际用的时候——你会不会忘记提前开好车和记录时间?一不留神,节假日赶上购物高峰,想图省钱反倒亏了一大笔。这里面是不是还隐藏着某种算计——比如司机都想错峰出行,但都没时间去琢磨,最后还是由交通部门帮我们管着?(这段猜测稍带点无细想过的臆测)
还有一个细节,我记得我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早知道就把车子充满油再出门,免得高速上被罚个油没有。其实考虑到车辆的实际续航,还有一点点临场小计算——加满油一箱油大约50升,平均7.5元左右,油费大概在375块,能跑大概500公里(粗算,体感估算),也就是说,百公里油耗在7.5升左右。快算了算,油钱不用多大变化,只不过节省时间更重要。
对比两个车:一款是A级SUV,车重小,惯性小;另一款是家用MPV,底盘高,重量大。跑高速时,两个车的主动操控不一样——SUV反应敏捷,刹车更灵活,而MPV就得多注意刹车距离。但这其实也跟我身边那位修车工说,开车就是不断权衡,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个平衡真就是生活的写照。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个自我更正——我之前有点夸大严格车型限制。实际上,免费政策只针对七座以下的小型车,包括挂着家庭牌的轿车,没那么严格到所有8座车都不免费。有个客户就问:我这车算七座还是八座?我答不上来,因为我知道,法规本身也会模糊一点。毕竟,实际执行要看证明文件(车证),不能只听说。
这里我也好奇——这些新规是不是也让交管部门头疼?比如限速变平滑,要食品级标准一样整得清清楚楚;再比方差异化收费,那么多政策,怎么保证大家都能理解、不出错?我猜应是软件大数据+智能脚本在后台忙活。也就是说,未来的高速,是不是就像点餐一样,点对方案,少了很多盯牌和算账的琐碎。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一刀切的加速变得复杂,但也更人性化?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其实也一直让我困惑。能真实感受到的,是那条平滑的限速带和高速公路上渐变的车流。这种细节,虽然很微小,却说出了变化的节奏。司机们是否会觉得,自己其实也在被调控着?或者说,这些小调整,能真正帮到我们?我想,终究还是要看每个人如何用心去观察。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还会对新规感到嫌麻烦。比如:记得带好所有证明材料,避免因车型不符合多花钱。总觉得,这些规则就像开车时踩的刹车,距离太近易出事,太远又浪费时间。其实不光是高速,日常生活中,这种平衡一直存在。
还剩一点空白:我在自动驾驶还没普及的时候,偶尔会想,会不会哪天,开车变成像打游戏一样,靠算法自动调节速度?其实我一点都没想过,这会不会透露未来的节奏。这段不知道算不算歪开。毕竟,自动系统要考虑安全,也得有人类的控制感。
好吧,这些新规之后,最让我关注的还是安全,毕竟,规矩如同灯光,要照亮最危险的边缘。限速调得合理了,出了事故还能怪多快?收费灵活了,才能让我们心里没那么堵,也不会为了省点钱,把自己逼得太紧。可最关键的,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心里早就知道安全第一但有时候又走偏了?高速里遇到突然变换的限速牌,心里会不会有点焦虑,或者反而更有安全感呢?
……你说,下一次经过那个弯道时,能不能看到一个平滑的限速标志?或者甚至不用看,只需要用感应知道慢点就行?也许,这才是真正想达到的目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