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系统失配和生态合作的慢节奏上,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布局与行业协调的发展远景

文/院佳仪

睡醒一觉了,还没轮到我。我在高速服务区的座位上偷偷听到旁边车主的抱怨,觉得特别熟悉。每个节假日,新能源车都要经历一次充电大考。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像是一场系统性失配。潜意识里我就知道,咱们国内的充电环境,明明在高速上布局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体验却让人觉得像是在玩纸上谈兵。

节假日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系统失配和生态合作的慢节奏上,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布局与行业协调的发展远景-有驾

你看,车企不也花了不少心思在宣传速充技术,800V平台,5分钟补能几百公里。听起来就刺激。那些宣传片里,车跑得快,充得也快。你以为技术革新就代表快吗?其实我觉得,是厂家在拼面子。我倒是觉得,技术再牛,也得跟基础配套同步呀。否则,这快不过是个虚头。

之前我翻了下笔记,很多高速充电站都是新建-封存两三年之后,才慢慢添点东西。电网压力大,你懂的。高速服务区旁边的电网,要承载几百KW的超充功率,不是说搞个大功率桩就行了。有些偏远地区的电线、电压竟然不够,充满燃料的油车再怎么快,打个油也只需要5分钟左右。电?那还真得看配置好不好。

节假日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系统失配和生态合作的慢节奏上,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布局与行业协调的发展远景-有驾

我还在想:这个行业到底是谁在主导创建这套生态?我觉得,像超充站的布局,基本上还像个投机工具。很多地方,超充装了,里面也没几个人用,可能就是装样子。(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更大的问题,是整体网络的协调问题。咱们的高速公路,几乎都铺开了,但充电站多是零散的点,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这就像,你坐地铁遇到很多站点,但中间断了一块地,哪怕你站在站点上,也出不去。

对比传统油站,那油油再多,找个加油站就能解决问题,就算排队,感受起来还是快。反观新能源,充电还得靠看脸。而且,修车工人也告诉我一句:充电慢,阻碍大。我还记得,他指着电池笑着说:这东西就像个玻璃杯,想装多大就多大,但你可别一不小心把它摔碎。设计得好当然快,设计得不好,再牛的技术都泡汤。

话题跑远了。其实我志趣相投的同行曾说:你要真想快,别只看功率,要看整个生态。可惜,这话没人当回事。许多充电站还没有考虑到,你在车里吃个东西、喝口水,结果一等就是个把小时。很多地方,连个水管厕所都没有,更别说吃餐快餐了。真怪新能源车主,跑高速不是为了长时间挡着,而是想快点到站。

节假日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系统失配和生态合作的慢节奏上,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布局与行业协调的发展远景-有驾

(这段时间我想了想,我们为什么不建快充发电站?比建加油站还难吗?还有人说:‘开电车带个汽油发电机不好吗?’我也这么想。要是能带个发电机,车用电就不用愁。想想又觉得太二次元了。毕竟,推广中的电动车还嫌太麻烦——充电不方便还想带发电机,真是嫌麻烦到极致。)

这让我疑问:既然国家大力推电车,为什么不把充电场景全都压在要点上?实际操作中,好像比建个加油站难多了。其实不然,我猜测,关键问题在于产业链协同。一些公司更喜欢切个人蛋糕,只赚点运营费和设备费。而公众最关心的,还是充电速度。真要比速度,燃油那点优势,早就让车主们惯了。还记得一朋友的调侃:充电再快,也没有油加得快吧。我都笑了。

很多时候,行业内的协调还停留在我抢占我的地盘,你管不着。没细想过,其实要解决升级困局,得从公共资源到技术升级,一环环串起来。要在高速段逐步实现串联式充电,让每个旅客都能走得顺。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准,选择最合适的点。这个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我觉得挺好的。

节假日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系统失配和生态合作的慢节奏上,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布局与行业协调的发展远景-有驾

我们也得承认,充电系统的智慧调度还没有真正普及。经常看到排长队的场景,有时候那些僵尸桩比排队桩更让人烦。比如一个坏了的桩,竟然还挂在网络里占位置。至于调整策略,我以为,未来可能需要动态调控,让充电配比随需应变,像热点区用快充,偏远地段用慢充。而这,其实也是个行业的生态治理问题。

不过我还在想,未来的新能源车会不会像油车那样,用上智能油站?可以一边充电,一边赏景、喝咖啡。其实我觉得,这个设想也不难实现,要配合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大框架。只是,行业需要有耐心。毕竟,充电的难点,不只是在速度,还在谋局。

节假日充电焦虑的最后一公里,堵在系统失配和生态合作的慢节奏上,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布局与行业协调的发展远景-有驾

最后我想问一句,你觉得这场充电焦虑战役,什么时候才会迎来破局?还是说,永远都在等待机器调试完成的路上?反正我每天高速跑,心里盘算着:要是能在高速上搞个快充小站挺好。说不定,哪天我还真能把发电机带上去呢,毕竟电不好充,就去加油——这想法,倒还挺有趣。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