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放缓,Ram宣布停止纯电皮卡开发但将增程版改名为Ram1500REV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近几年,父母朋友们都在聊电动皮卡的事。你知道的,特斯拉 Cybertruck 出来后,整个市场都像被按了快进键。突然发现,像 Ram 这样的传统美系大厂至今还是在折腾中,真让我想起一个细节——前几天修车厂那个师傅吐槽:电动皮卡,关键还是续航和拖重,电池成本高得离谱,普通用户能买单么?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话题有点复杂,但又没办法绕过去。就算一台 Ram 1500 REV,估算电池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大概得占整车价格的30%左右,假设整车售价在5万美元(体感/估算),那么电池成本大概就得1.5万。这个数字不算算得很准,但心里平衡一下,是个拼屁股的成本。你如果只看数字,反而不太知道为什么新车那么难做。

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放缓,Ram宣布停止纯电皮卡开发但将增程版改名为Ram1500REV以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那天去展馆,看到那辆原型车时,觉得它外观其实还算得体。你别笑,虽说是电动元素,但跟传统皮卡没太大差别。带点肌肉感,就是底盘高、轮毂大、线条粗犷。问题是,像我和销售聊过,他说:你看,这种车要达到美国消费者的要求,拖曳能力得过关,载重得够用。可实际上,电池越大,重量越重,照片上那批超大容量(100多千瓦时以上)电池,车重可能直逼两吨。

这里插一句,我觉得很多人没想过,电池越重,悬挂和底盘的设计压力直接变大。不仅如此,电池的热管理和散热同样难题,像工厂里装一块大电池,相当于给车装了个充满热情的外挂,要保持热平衡,跟炒菜似的。

而且,跨出这一步,不只是技术难题。供应链的博弈,才是真头疼。想像一下,锂、镍、钴的价格您大概也知道,不稳定得很。就在去年,锂价涨到二倍,整车成本立马飙升5%。供应链要是遇到芯片短缺、物流卡壳,几乎就像走钢丝——安全到位了,才不至于满盘皆输。

这让我想到,除了技术难度,市场需求也在变。你说,Ram那款REV,早早公布规格,客户其实接受度还算不错:168kWh续航约563公里,229kWh能跑到800多公里。这个面我觉得还行,数据不用太浮夸,对比一下一些同级车,就是标配水准。但市场需求分明在变。据我观察,实际消费者,尤其是北美那些重载、常跑远途的,还是更信赖油车的拖曳力和载重能力。纯电的跑得远,我猜得还没电池成本来的实在。

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放缓,Ram宣布停止纯电皮卡开发但将增程版改名为Ram1500REV以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说到这,刚才翻笔记时还看到个细节,Ram那改名成REV的事。原本那款纯电车(也就是未来的纯电皮卡)都快做完了,突然宣布停止开发,转头把充电版的名字改了:Ram 1500 REV。感觉像是应付市场,毕竟,开发中的车,像个散沙,随时会被搅散。这让我在想,厂家在研发一道题上,究竟是坚持创新,还是随势而变?

我敢打个赌,整个Route没有突如其来的意外火灾那么大,但策略的调整一定很复杂。技术上,续航到800公里,那个数字其实挺夸张的,标准版用168kWh,续航还能达到560多公里,也算合理。大电池算算,价格是不是得去到一万多美元一块的级别?那成本,逼得你不得不考虑市场接受能力。

买车的朋友会问:这车带拖钩,载重真可以拖几吨?我猜它的设计依旧很拼命地靠电池提升续航,但那就得对载重和拖曳做取舍。一台纯电皮卡,最大优点是不用加油,很安静,但劣势是沉和热。你说,要是美国一位农场主,要日常拖个拖车,再带点货,电动车的续航算啥?这其实就是硬碰硬的问题。

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放缓,Ram宣布停止纯电皮卡开发但将增程版改名为Ram1500REV以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我觉得这事要环境理解,也许还得看法规。北美,油车限行,电动车推广压力大,但如果续航、载重打了折扣,那就得问:你还信不信这玩意儿能顶得住?厂商得权衡,当然也得看用户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提到用户心理,我曾问过一位销售:你觉得,咱客人最在意啥?他说:最在意的钱和用。如果一台车电池虚标,或者续航缩水10%,客户就会觉得受骗。我很怀疑,那些价格高一两万美元的电池,真能用到承诺的里程吗?统计上,差个10%续航很正常(样本少,估算),但客户不这么想。

想到这,我忽然意识到,制造一辆超耐用的电动车,没那么简单。有些人喜欢那种少花钱、多用的感觉,也就是说,性能堪用就行。你别告诉我,厂商会不在乎成本,只为创新。我觉得,市场就像个揉面团,想要弹性,成本一定得待遇。

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放缓,Ram宣布停止纯电皮卡开发但将增程版改名为Ram1500REV以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我开始自问:为什么纯电皮卡一直是市场的戏台?虽然不敢说全懂,但可能和对传统燃油车的情感绑定有关。毕竟,油车的可靠性、燃料调度、油箱容量,都比电池那种高压大跳稳得多。

现在我也在考虑,大型车企或许也意识到,不能盲目追求性能大爆炸。毕竟,用户是需要用车本身,而不是炫技。那个,买纯电皮卡的人,真在意的是续航、拖曳和维修成本?或者,是一种未来备选?(这段我还没细想透)

引导一下,难不难?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科技变革,是在追逐数字间的完美平衡而非极端突破?等下,忽然意识到,某个环节做得欠佳,就算技术再牛,也难产。

回顾整个案例,Ram的转变其实挺经典。传统品牌在电动化道路上,走得比新锐还谨慎。那款叫REV的纯电皮卡,或许对他们意味着:走量还是走技术?不管怎么说,能看到这些细节,感觉市场真是饱经风霜。而我,更喜欢观察那些藏在边角的细节——比如一辆车的门把手设计,或者仪表盘一角的线条。

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放缓,Ram宣布停止纯电皮卡开发但将增程版改名为Ram1500REV以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说到这,我仿佛挖掘出一条询问:你更相信数据,还是那辆车被你触摸到的真实质感?这些变化,是不是都在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其实还在摸索阶段,下一个转折点,会是技术的突破,还是市场的落幕?或者,谁知道呢,或许正是在这摸索中,我们还能找到几个普通人的日常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