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买车的过程中,谁没被那些车企海报上的“低温续航榜首”或者“三电终身保障”这类宣传给打动过呢?
细一琢磨就会发现,“低温”其实指的是5℃到15℃这段比较舒适的温度范围,“终身质保”也只针对第一任非运营车辆的车主,这些重要限制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字里。有不少消费者当初没留意,稀里糊涂地掏了钱,结果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文字陷阱”。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觉得商家玩点“小聪明”,自己只能认栽吃亏,心里挺不爽吧?
你知道不?那种汽车厂商靠大字强调优点,反而用小字隐藏重要内容的做法,早就触犯了法律。消费者完全有权要求退还全部购车款,对于这样的侵权行为,咱们还得忍着不声)
光鲜话术下的信任陷阱
每次一看车企的宣传海报,那“全球第一”、“同级最优”这些大字一眼就能看见,可偏偏角落里的小字,却藏着一堆“坑”。
有一款车型吹嘘自己“2200 MPa超强钢加持”,可仔细一看,小字写得很明确,只是材质的名称罢了。又声称“三电终身质保”,实际上条件限制在“首任非运营车主”。就连那个“低温续航第一”的宣传,也只是在5℃到15℃的舒适区间里,所谓低温其实也就这点儿。
有业内人士坦言这算是行业里的老毛病,这种文字套路,早就成了车圈里的常见现象了。
比起那些小字游戏,更让人觉得离谱的是订单“注水”的“数字神话”,新车一上市就吹说“72小时小订破万”,结果实际交付的量远远比广告上说的少得多。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一些车企把“可全额退钱”的大定当成噱头,用原本应该反映真实市场需求的订单数据,变成了哄骗买家和投资者的手段。
有汽车专家直言不讳:“相信的人就得上当。”因为这些数据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没有第三方来监管,全靠车企自己说了算。
消费者的感受最是真切的,有人因为“爆款”这个标签就下单,结果却得忍受漫长的提车等待;也有人发现实际用车的体验跟宣传差得远,维权时却因为当初那些隐藏的小字条款变得被动。
这类信息不对称的营销,实际上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汽车不像一次性用品,一次糟心的体验,就可能让消费者对整个品牌,甚至整个行业都打了退堂鼓。
乱象根源
这些营销的怪现象,其实是被互联网跨界力量推动下,行业规则发生了大变样。
习惯靠“刷单”、“刷流量”的互联网公司一旦转战汽车行业,就会把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营销手法照搬过来,用得挺顺手。
在他们看来,汽车和手机、耳机没啥区别,都是靠制造一种稀缺感,炒热短期数据,来刺激消费者。
他们反倒忽视了根本的要点:汽车是需要高度协作的社会性产品,关系到驾驶者和路上人的生命安全,这跟那种自给自足、独立性强的电子商品完全不一样。
公共关系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互联网浪潮带来了营销的创新,这倒也无可厚非,但绝对不能偏离汽车行业的本质属性。
要是车企沉迷于制造各种营销噱头,忽视了核心技术的提升,结果就只能陷入“炒作声势盖过产品真本事”的不平衡局面。
更得提防的是,这种只看眼前的操作,正形成“劣币赶走良币”的恶性循环,把整个行业生态搞得越来越糟糕。
那些专注造车、重视品质的公司,因为“数据不够亮眼”,结果被资本冷眼相待;反倒是擅长营销造假、炒作热点的企业,却挤得满满当当。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车企只好陷入这场低水平的内斗,拼命争夺,耗费精力。
返璞归真
令人稍微感到慰藉的是,汽车行业里这些乱象,已经促使监管部门和业内人士一块儿展开了深刻的反思。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初就发出了个倡议,明确说了别再发布容易让人误会的销量周榜,同时也呼吁行业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服务改善上。
多个部门也联合行动,专项整治这些扰乱市场的行为,比如虚假宣传和网络水军,作为重点打击目标。
市场监管单位也在推动制定“虚假营销行为认定办法”,目的就是要彻底摆脱“违法零成本”的情况。
这些措施就像一剂灵验的“退烧药”,一点点帮高烧不断的营销乱象慢慢降温。
行业内开始出现一些理性的声音,有的车企不再坚持“小订”模式,而是选择“直接交车”,用真实的交付数据来回应市场的期待;还有企业专注于经营用户关系,靠着口碑的持续累积,销量也逐步稳步上升。
这些例子明确表明,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来不是靠虚浮的数据堆砌或文字上的花哨,而是建立在坚实的产品质量和深厚的用户信赖之上。
对汽车厂商来说,与其在营销词句上下苦功夫,不如把更多时间放在技术创新上。毕竟,汽车的真正价值,还是要在人们日常使用的场景里体现出来。
车身是不是够结实、续航到底靠谱不靠谱、智能驾驶是否真正安全,这些才是真正牵动消费者心弦的焦点。
在法律角度已经明确规定好了:广告一定要做到“真实、清晰、易懂”。那些试图走偏门、打擦边球逃避责任的做法,最后都难免受到市场的惩罚。
结语
说到底,汽车行业的角逐还是得回到最根本的东西上。
等那些营销的声音消散后,能坚持下来、真正留在舞台上的,肯定就是那些专注研发、扎扎实实做产品的公司。
消费者真正需求的不是“数字爆款”,而是一个安全又靠谱的出行伴侣;行业所渴望的也不是一时的流量热度,而是长远稳定、健康发展的生态圈。
只有放下浮躁,回到造车最初的理念,才能让中国汽车产业稳步前行、长久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