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轮打滑处,藏着流量执念的狼狈
11 月 12 日天门山 999 级天梯的监控里,黄色奇瑞风云 X3L 的车轮突然打滑,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响中,数节护栏被撞得崩裂变形,白烟从底盘升起的画面,成了全网传播的焦点。而就在两个月前,奇瑞高管还在微博高调预热:“中国车从未有过的挑战,路虎成功过,我们有信心!”
从 “信心满满” 到致歉赔偿,这场翻车闹剧,撕开了短视频时代 “极限营销” 的遮羞布 —— 当 45° 陡坡、湿滑窄阶的天险,沦为车企博眼球的道具,所谓的 “挑战精神” 早已异化为流量焦虑的祭品。
汽车攀天梯的荒诞设定,本质是投给短视频算法的 “精准诱饵”。天门山天梯 150 米垂直落差、局部超 60° 的坡度,本是自然鬼斧神工的景观,却被解读为 “连进口车都鲜少挑战” 的营销噱头。在 “越刺激越传播” 的流量法则下,品牌们陷入危险竞赛:你敢悬崖荡秋千,我就敢汽车爬天梯,仿佛少了点惊心动魄,就无法穿透信息茧房。
这种焦虑让理性让位于博眼球。奇瑞明知雨天路滑仍推进测试,即便暂停过一次,仍执着于 “中国首次成功” 的标签。他们算准了 “极限挑战” 的视觉冲击力,却没算到安全绳卸扣脱落的意外,更没算到公众对 “拿危险换流量” 的本能反感。
二、争议发酵:特权营销的反噬效应
网友对 “白烟”“护栏损毁” 的反复追问,藏着更深层的情绪 —— 对 “特权式商业活动” 的不满。景区工作人员一句 “平时不允许”,点破了事件核心:普通游客需徒步攀登的自然遗产,却为车企开了 “特殊通道”。这种双重标准,让事故从 “意外” 变成 “特权翻车现场”。
讽刺的是,争议恰恰成了流量的催化剂。事件相关话题迅速破亿,比奇瑞预想的 “破圈” 效果更猛烈,却全是负面声量。这与张家界七星山 “荒野求生 IP” 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靠 “景观 + 内容” 的创新吸引 50 亿播放量,前者却靠事故和争议刷存在感,早已偏离了 “双赢” 初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