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

夜色降临,北京三环外的街头没了过去那种“出租兵团”的青绿身影。20年前,现代伊兰特还是司机师傅们手里的“工兵”,如今更像半退休的“老兵”,偶尔露露脸,提醒人们谁曾统治过这片车水马龙。如今的汽车市场,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刀光血影的博弈——德国和日本的部队还在坚守阵地,韩国却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参谋部。外头数据很残酷,2024年现代起亚在全球第三、723万台的排名,在中国却只剩下不到1%的市场份额。两相对比,难免让人怀疑,是谁把地图画错了,还是部队本身出了问题?

回溯历史,韩国人的“中国战略”其实一开始打得很聪明。九十年代一场亚运会成了契机,现代汽车用“捐车”的方式低调开路,不吆喝、不卖弄,偏偏潜入了出租车市场这个流量池,给“合资品牌”埋下了亲民形象。2002年的北京现代,是赶着中国汽车刚需爆发的列车来的。那时期,进口车还算“奢侈品”,国产车在“幼稚园”,合资车成了买车的“中产模板”。合资身份、低于同级别的定价、审美偏年轻——现代集团三招并用,打穿了中国市场第一道防线。那几年,现代起亚曾和大众、本田,轮流霸占销量排行榜——荣光盛极一时。

但故事从来不会原地踏步,“陡转直下”往往比“稳中求进”更常见。2016年,韩系车年销量接近180万,只差一步就能召唤“时代热词”;2017年,萨德事件一出,抵制情绪像刮大风,直接把北京现代剩下的销量吹到82万台。有人觉得外部冲击就像“不可抗力”,但我更关注“内伤”——产品口碑的土崩瓦解,比市场风向还要致命。忘不了菲斯塔上市那个月的冲劲,也忘不了中保研碰撞里A柱弯折的画面。数据不会说谎,“差”评如潮,消费者信心像断了一截棉花绳。本来师傅们还在说伊兰特皮实、“千元维修救全车”,结果这一系列发动机召回、质量争议、售后无门,口碑坍塌成了常态。

行业里素来尊重链条和证据,质量问题一旦伤到信任,修复周期比南水北调工程还难推算。现代集团在中国的八家工厂,如今只剩一处正常运营,其余的不是卖掉就是“放长假”。“厂房冷清”的背后,其实是战略资源分配的写照。你去查集团公告,2025年到2028年向北美追加的投资是260亿美金,反观中国市场只获得约区区11亿美金的投入,甚至连自家纯电平台都不舍得用到中国市场。别说智能电动车,连豪华品牌捷尼赛思都舍不得多开几家店。门店都没几家,一台车敢卖40万起,平均每月卖不到百辆,这种勇气用在公安破案可能还过度了,用在中国零售市场就只能叫做“勇而无智”。

韩系车曾靠“性价比”起家,但十年前的性价比早被中国品牌“打包带走”。比亚迪秦PLUS的混动能耗做到了极限,配置比同价韩系车型高出一截还要送绿牌。智能驾驶、大屏幕、油耗、动力——本土品牌一通卷,韩系车型只能做冷板凳。最令人无奈的是“双标”:在美国市场一台途胜配8AT变速箱,到了中国却是7速干式双离合;安全碰撞测试也是两副面孔,在中国A柱弯折,在美国拿五星。你让懂行的消费者看着这些“海外优待”,心里难免琢磨——我算什么?高级打工仔还是未开发市场的练手工具?

这些年韩系车销量看着还行,其实靠出口硬撑着台面。悦达起亚全年24.8万台里,有17万是出口,中国本土市场份额早就失守。倒不是出口生意不好做,但在中国市场陷落的现实下,这一招怎么看都不像战略,更像被动应付。再和大众丰田做下横比——中国区销量对其全球业务的重要性,韩系车的“被动权重”,不说是“弃子”,也是“边角料”。现代集团无论资源、技术还是产品规划,都厚欧美而薄中国,这场游戏还没上场就注定打不过对手。

关于“自救”,现代起亚不是没有挣扎过。全球投六千多亿人民币搞新能源、智能化,分给中国市场不到百分之一,等着本土市场用“寡淡药水”自愈。起亚售后覆盖还在补缺,很多地级市没门店,维修保养得跨城奔波,比亚迪门店三百家,起亚顶多增加几十家。更不用说新能源转型的节奏,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直奔50%,比亚迪年销400万台,现代集团还在“筹划2026年中国专属电动车”,连赛跑都晚起身了一年。等现代真正端出电动车这碗饭,中国市场早已是“卷出天际”,竞争不像推算销量,更像公安推理案,“抢不到就等于没了”。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韩国现代起亚销量下滑,投资减少,出口占比升高-有驾

当然,上面这些“槽点”说多了像在揭伤疤——其实大家都知道真相,只是有的人不愿意面对。韩系车“战略不重视、技术动作迟缓、品牌本土化不足”这三个病灶,不加药,休想有翻盘。德国车愿和小鹏携手玩智能化,日本车能和比亚迪共研电池,这都算看懂中国市场的“自救法门”。韩系车还是把中国市场当海外点,不肯放下主导权,也不愿花力气做本地化,结果只能边缘化到连工厂都留不住。

话说回来,全球第三的现代起亚,输在中国市场并不是因为别人太强,而是自己始终觉得中国是“备胎”,不是主力。汽车行业拼到最后,是产品和资源的正面对决,不是“出口+低价”这一招能长期通吃。现在韩国车还剩最后一根“出口命脉”,等新能源格局定下来,如果不“换血思路”,或许很快就再也看不到它在中国的新故事了。

所以,到底是韩国车技不如人,还是本身对中国市场认知有偏差?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曾经的“外来优势”还剩几成余威,又有多少品牌能在中国市场活成真正的“世界玩家”?扑朔迷离的“第二现场”,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所有跨国车企探究的命案线索。你怎么觉得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