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一样,十年前提起“奥德赛”,脑海里第一个念头绝对不是“落寞”两个字。当年这车在中高端家用MPV市场的地位,那真是当之无愧的头部选手。开出去不跌面子,坐进去家人满意,养起来也不贵,一度被誉为“奶爸最强战车”。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台曾经的口碑神车居然快成了冷门车。最近2026款奥德赛已经低调到店了,我实地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句:本田,你是真的不打算挣这笔钱了吗?
表面是小升级,实则“原地踏步”
新款奥德赛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前脸依旧是六边形中网、横向镀铬条,大灯还是那套矩阵式设计。车侧和尾部也几乎没做任何调整,甚至连轮廓线都不带动一下的。
唯一看得出点变化的,是轮毂换了样式、尾灯做了熏黑处理。你要说这是2026款,我反而觉得像2023款“库存车回炉再造”。
这种程度的更新,不叫换代,甚至连“年度改款”都说不上。像极了学生交作业前的“赶工抄前几页”。
入门款减配严重,实用性大打折扣
再说说最扎心的部分——配置。实车是入门版,打开车门一看,织物座椅,中控没有屏幕,传统双炮筒仪表盘,连方向盘上按键都砍了一半。重点是,这一半缺的部分,正好是L2智驾系统的控制区域。
这意味着,新款奥德赛在入门版本直接取消了本就不算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甚至连基本的定速巡航都没有。
要知道,哪怕是15万的国产家轿,现在都能做到L2级辅助驾驶起步。奥德赛二十多万的价格,这样的配置,多少让人有点“花钱受罪”的感觉。
当然有人会说“别拿入门版说事”,但问题就在这儿:厂家主动把入门款先推到终端,说明它是重点销售版本。也就是说,这并不是特例,而是有意为之。
为何一代神车落到这步田地?背后有逻辑
说到底,奥德赛的问题并不是单靠某一款车型能解决的,而是整个本田在华策略的“后劲不足”。
过去靠燃油车打天下,本田引以为傲的混动系统也曾风光一时。但随着新能源的大爆发、智能化配置的迅猛普及,它原本的优势已经被国产品牌迅速追平甚至超越。
奥德赛这次的“低配上线”更像是一次试水:我能不能用品牌和空间继续吃一波老本?用更低的配置,换一个更低的起售价,拉回一点销量。
从商业角度看,这种思路没毛病。但问题在于,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五年前的样子了。他们要的不止是空间和可靠性,更是配置、智能化、综合性价比。
看看竞争对手,奥德赛的劣势一览无余
我们拿几个竞品简单对比一下:
• 传祺M8:价格比奥德赛略高,但内饰用料豪华感直逼30万级别,配L2+级别智驾,全系带大屏,后排航空座椅不输豪华MPV。
• 比亚迪腾势D9:插混动力、超长续航,城市通勤纯电出行,高速有油兜底,智能座舱+大屏+语音交互,全维领先。
• 别克GL8世纪:商务属性更强,价格段覆盖面广,高配车型舒适性配置齐全,在商用领域依旧有话语权。
而奥德赛?空间还不错,口碑也不差,但这套“老三样”已经很难说服今天的用户了,尤其在配置和智能方面的明显短板,让它在对比中很容易掉队。
那奥德赛还有什么价值可取?
也不是说奥德赛完全不值得买。对那类追求“稳定性+空间+省心省油”的老用户群体,它依旧有一席之地。
比如家里已经有新能源车,想添置一台可靠的传统MPV给父母开,或者有跨省通勤需求,不太依赖智驾、只求靠谱,这时奥德赛依然是可选项。
但这类人群是越来越少了。年轻一代买车更注重体验感、科技感、智能化。你不给他这些“好玩”的功能,他宁愿去买国产品牌的新能源MPV,哪怕用起来多操点心。
写在最后:本田,要么觉醒,要么出局
奥德赛的问题,是一整代车型思维的滞后。当市场早已不再迷信“合资光环”的今天,本田如果还停留在“稳扎稳打、能用就行”的逻辑,那未来可能连“稳”都保不住。
消费者不是不认本田,而是不认敷衍。产品力不跟上,情怀也撑不了几天。希望接下来的高配版本能有点诚意,不然,奥德赛这个名字,很可能会被年轻用户彻底遗忘在时代的拐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