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友圈吵翻了 —— 一边喊 “丰田疯了!50 来万造出劳斯莱斯既视感,这气场甩 BBA 几条街”,一边怼 “600 公里续航看着香,可底盘软得像‘坐船’,纯电版还没燃油车稳,纯属噱头”。
作为摸过十代丰田车型的人,我没急着站队:毕竟 “平民劳斯莱斯” 的气场不是看图片,600 公里续航也不是数字游戏。今天就从第一眼质感和日常通勤体验切入,拆解这两个争议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先掰扯 “平民劳斯莱斯” 的气场 —— 真不是镀铬条堆出来的,是尺寸和比例的博弈。这台车车长近 5.1 米,比宝马 iX3 长了快 30 厘米,停在小区车位里,光从车头到车尾的舒展感,就比同价位的奔驰 EQE 更显大气。
内饰更直观:车门板用的是和劳斯莱斯同款的竖向缝线真皮,摸着手感比 iX3 的合成皮软一个度,晚上氛围灯一亮,64 色可调还带渐变,坐进后排的朋友第一句都问 “这真是 50 来万的丰田?”。再看价格,比 EQE 便宜 12 万,比 iX3 贵 3 万但多了后排腿托和全景天幕,对注重 “面子” 的家庭用户来说,这账不难算。
但 “底盘软得像坐船” 的吐槽,我还真体验到了。上周开它跑郊区山路,过连续弯道时,车身侧倾比 iX3 明显 —— 比如时速 60 过急弯,肩膀会往外侧倾半拳的距离,不像燃油版丰田那样 “贴地”。不过换个场景,市区过减速带时,滤震倒像吸了块海绵,后排喝奶茶基本不会洒出来,这明显是为通勤舒适性调的底盘,激烈驾驶本就不是它的强项。
至于 600 公里续航,我实测北京早高峰开空调通勤,一天跑 50 公里,一周下来还剩 200 公里,换算成满电状态,跑北京到天津往返(约 240 公里)还能剩 100 公里余电,对都市通勤者来说完全够用。但要注意,冬天开暖风会掉电 15% 左右,北方用户得留点心。
从行业视角看,这台车其实是丰田在中高端纯电市场的 “试金石”—— 之前 bz4X 主打 20-30 万区间,这次直接上探 50 万级,就是想抢 BBA 的用户。而且它和 bz4X 同属 e-TNGA 平台,但轴距长了 15 厘米,内饰从织物换成真皮,明显是 “同平台不同定位” 的策略。
看销量更直观:今年 1-3 月它的订单量比 iX3 多 30%,大部分买家都是 30-40 岁的上班族,图的就是 “比 BBA 便宜,比普通电动车有面”。不过短板也得说清:智能驾驶辅助不如新势力,高速自动变道时反应比小鹏 G9 慢半秒,追求极致科技感的用户可能会犹豫。
其实这台车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差 —— 若你每天 50 公里通勤,想要 “有面又舒服”,它比同价位 BBA 省了钱还多了后排腿托;但要天天跑山或追智能驾驶,就得接受它的慢半拍。
北方朋友订车记得选冬季续航包,南方用户倒不用纠结。说到底,丰田这步棋不是怼 BBA,是摸清了通勤族 “既要体面又要实用” 的真实需求 —— 毕竟车是用来过日子的,不是用来比参数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