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的“样板间”企业,从最初的东风小康面包车,到如今问界系列SUV的问世,仅用五年时间便在中国豪华SUV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其与华为联合设计的问界车型,打破了传统供应链合作模式。尽管这种深度绑定被外界视为“出卖灵魂”,却意外地让赛力斯的高端化之路走得颇为顺畅。随着问界品牌的成功,“灵魂论”似乎不再重要,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寻求与华为合作,试图复制赛力斯的转型路径。这也让赛力斯面临新的挑战——曾经的“唯一”正逐渐变为“之一”。
赛力斯的困局,首先体现在华为朋友圈的持续扩大,其作为鸿蒙智行首发车企的独特性正逐步稀释;其次,问界M9在定价上难以突破更高端的“尊界”区间,而华为对不同品牌资源的倾斜和差异化策略,也让赛力斯在竞争中感受到压力;此外,问界M5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上有享界、智界与自家M7的压制,下有定位更入门的“尚界”虎视眈眈。
尽管问界产品矩阵目前已基本成型,且市场表现不俗——M9定位高端豪华、M8主打家庭旗舰、M7为幸福旗舰、M5则面向年轻群体——但其内部定位与华为手机产品线高度对应:M5如同“青春版”,M7类似nova系列,M8对应P系列,M9则堪比Mate系列。而“尊界”则如同华为的折叠屏,集顶尖技术于一身;其他“界”品牌则类似曾经的荣耀,虽有华为基因,却稍逊本色。
华为终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快速下放。旗舰技术先在Mate与P系列首发,随后由荣耀推出功能相近、价格更亲民的版本。这种策略在手机领域屡试不爽,但在汽车行业,赛力斯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传统车企一旦接入鸿蒙智行,便可凭借成熟制造体系与华为智能驾驶技术迅速推出竞品。问界引以为傲的智驾优势,在行业合作深化后,可能逐渐沦为“供应链技术”,稀缺性不再。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正日趋白热化:小鹏将自研智驾系统下放至20万以下市场,进攻比亚迪腹地;理想作为问界直接竞对,在产品重叠度高的情况下凭借“彩电沙发”配置与价格优势持续施压;特斯拉的FSD在国内逐步落地,也将对包括华为系在内的智驾系统形成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上汽、广汽乃至奥迪等传统车企纷纷与华为展开智驾合作,进一步收窄问界的技术差异化窗口。当功能趋同,竞争重点将转向性价比,而问界受限于现有价格矩阵,突破难度不小。
要破局,问界亟需打造一款定位高于M9、能够重新定义品牌高度的旗舰车型,巩固其在鸿蒙智行中的引领地位。然而,M9已在尺寸上接近极限,单纯“堆料”亦难以构筑持久壁垒——一旦对手以更低价格实现相似体验,问界将面临销量压力;而若竞品定价更高、配置更顶,又可能因消费者“喜新厌旧”而失去市场吸引力。
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成长阵痛,赛力斯必须在服务与品控上筑牢护城河,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培育“野生推销员”,巩固基本盘。另一方面,也需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的合作。尽管入股引望可使赛力斯从华为智驾发展中获益,但仅靠“喝汤”远远不够。如何在华为多伙伴战略中保持领先性与不可替代性,将是赛力斯下一步必须解答的命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