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8 被理想看作是一场「输不起的仗」。
据晚点报道,为了打赢这场不能输的仗,李想让曾经在 ONE 和 L 系列上立下战绩的高管重新主导 i 系列迭代,三、四十人一度「每天关在会议室里」讨论方案,直至敲定 i8 最终造型与功能取舍。
i8 没输,但也没赢。
至少,i8 没有成为爆款车。业界对于爆款车的定义至少是一个月卖 2 万台,一年 20 万台。i8 作为一款纯电六座 SUV,成绩恰好处于中间地带。
理想尚未公开过 i8 成绩单,媒体「理想 TOP2」曾做过估算:i8 从 8 月到 9 月的保底交付量大概为 7850 辆以上。这个成绩不温不火,相比之下曾经不被理想 i8 看作对手的乐道 L90,却大放异彩,8、9 月连续两个月销量过万。
i8 没吃到的甜头,i6 吃到了。
理想汽车第三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在国庆节第一天表示,理想 i6 的 2025 年产能已售罄。据媒体报道,理想常州工厂为 i6 预备的产能大概为 5-6 万台。
这也意味着,i6 从 9 月份发布以来,半个月销量超过了 5 万辆。
i6 就像理想 L6 一样,在高端序列承压的情况下,给了理想喘息的空间。
但这也意味着,理想在重复犯错。i6 本应该承担引流到高端序列车型效果,增加理想利润率,结果却颠倒——i8 成了 i6 的引流车型,用户看到 i8,觉得 i6 更香。
i8 倒挂、i6 爆火的是理想学习苹果偏轨。李想曾经一直十分崇尚苹果,但就在三年前,在问界 M7 的攻势下,理想内部开始倡导「产品学苹果,组织架构学华为」,有观点认为,理想学习华为,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如果把 i6 比作 iPhone17 标准版,i8 比作 iPhone17 Max 版本,那么理想的现状就是标准版反而比 Max 版本卖得更好。
但苹果,不是如此。
以 iPhone 17 首月的国内激活量为例,反而是序列越高、价格越贵、销量越高,截至 10 月 5 日,iPhone17 Pro Max 版本激活量是标准版近 2 倍。
iPhone17ProMax 激活量约 107.7 万
iPhone17Pro 激活量约 97.06 万
iPhone17 激活量约 64.8 万
对于理想来说,爆火的 i6,利润率却是最低的。此前理想产品的利润率一直维持在 20%,i6 则跌破了理想过去的底线,成了理想利润率最低的产品。
倒挂的 i8、爆火的 i6,映射的是战况焦灼的理想。今年年初理想对 i 系列野心勃勃,提出理想全年销量目标 68 万辆,其中纯电 12 万辆。截止上个月,理想累计销量 29.7 万辆,目标达成率仅 46.4%。
其中纯电销量 2.3 万辆,纯电销售目标达成率不到 20%。要完成纯电的年销量目标,MEGA、i8、i6 三款车得在第四季度卖出近 10 万辆。
今天大多数理想的门店,已经为 i 系列腾出最佳展位,但第四季度纯电卖 10 万辆,却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01、i8 与 i6,序列很远产品力很近
苹果成功的必然性不仅在于品牌,也在于刻在基因里的产品力差异。
外在是与其他品牌相比,苹果手机的产品力更强。内在是在同一个系列中,产品手机等级差异很大。
例如 iPhone17 Pro 与 iPhone 17 标准版,从外观的颜色、大小、设计再到产品配置,都有显性差异。
两者在外观上就非常容易区分,即便是同一系列,17 Pro 非常吸睛的橙色是标准版没有的,且 Pro 是三摄系统、拥有最新的一体成型铝金属机身设计,而 17 标准版只是延续了 iPhone 16 上一代背板。
最核心的充电和芯片,Pro 搭载的 A19 芯片要比标准版多一颗 CPU,且运存是标准版 1/2 倍。
理想 i8 与理想 i6,是 iPhone17 的反面。
最大的问题在于,i8 与 i6 两辆车显性的产品档次感不像 17 Pro、17 标准版那么明显。
i8 亮相之后,很多人认为理想「肉埋到了饭里」,暴露了理想在纯电产品战略上延续增程平台的懒惰。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i 系列延续了过去理想 L 系列的套娃式外观和 SKU 策略。
i8 与 i6 外形大体非常相似,设计风格相似,大小也没有明显差距,i6 与 i8 车长相差 10cm,但在轴距上两者近乎相当,差距仅 5cm。但细节上其实有很多不一样。
比如 i6 车头要比 i8 长一些,使得 i6 留出了前备箱的空间。
外观上的核心差别是两车 C 柱以后的部分,i8 的车顶从 C 柱以后是平缓下滑,i6 更激进,后挡风玻璃倾斜角度更大,也有很多人评价 i6 看起来要比 i8 更有个性。
这是因为 i8 是纯电 6 座,要考虑第三排头部空间,i6 是五座,相比后排和后备箱空间,造型的权重更高。
对比下来,i8 与 i6 外观大体相似,但细看 i6 在造型上优势更大,更协调。
i6 在有造型优势得基础上还在尝试打造场景,为用户提供三大定制件:与户外品牌合作的原厂自行车架、原厂标准 13 针接口拖车钩、原厂行李架。
每一个定制件都是对新形态生活场景的解释,李想提到,有了这些就能国庆去赛里木湖骑行,拖着野炊车去露营烧烤,尤其是 i6 拖着山地摩托的照片,相信会打动不少人。
相比之下,i8 想要的太多,反而陷入了到处都是「正确答案」的困境中。
过去 MEGA 备受好评的大桌板配件,在i8身上用第二遍失去了新鲜感,也失去了定位的精准度,毕竟 MEGA 的旋转座椅+超大空间能变成客厅,但 i8 在外形尺寸上的克制,就意味着加了大桌板也只能变成自习室,失去了 MEGA 极致的灵魂。
第二点在于内在产品力,进一步缩小了两者可感知的显性差距。
i8 和 i6 四驱版相差 8 万,多出的配置包括第三排座椅、二排零重力座椅、双小桌板、Nappa 真皮方向盘、转向辅助灯、感应式车门等等。
除了 i8 在二排空间的体验要比 i6 好,细节上质感更佳之外,在储物空间上 i8 不仅没有前备箱,其后备箱空间也比 i6 小不少。
最关键的电动化、智能化核心硬件几乎全部一致:720km 续航、英伟达 Thor 芯片与 VLA 司机大模型、高通 8295P 座舱芯片与 3K 双联屏,i8 有的 i6 都有。
理想i6内饰(二排娱乐屏i8与i6均为选配)
进入平销期之后,i8 和 i6 的二排娱乐屏同样都需要选配。
就连智驾用到的感知硬件都统一用了禾赛的 128 线激光雷达。
更可怕的是,理想 i6 的产品点出牌策略还比 i8 更高明。i6 把显性的、受关注的功能拿到台面上:首销期赠送双腔空气悬架、冷暖箱,最能体现理想特色的配置成为了 i6 的赠品。
这更加验证了,i8 和 i6 都是理想进击纯电的武器,但在产品策略上,i8 就像霰弹枪,i6 更像是一把带高倍镜的阻击枪。
i8 与 i6 的显性内在产品差异不仅不大,且 i6 可感知的性价比要高于 i8。
可以理解,低序列产品利润低,重点在走量,高序列产品靠高利润率实现品牌高端化,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 i6 与 i8 的边界不明确。
苹果的产品线逻辑是清晰的阶梯式升级。每一档价格,都对应着明确的性能、材料和体验提升。
iPhone 17 标准版 <Pro 版 <Pro Max 版,是外观、摄像头系统、屏幕、材质、性能的提升,让消费者有理由为更贵的产品买单。
即便苹果做过「性价比」的低利润机型,典型如 iPhone SE。但这款手机以「小屏」为特点,在屏幕、摄像头、做工和 Face ID 上,都与当时苹果的主力机型 iPhone13 系列做出了明确切割。
苹果的销售金字塔结构是,标准版 iPhone 不是主力军,而是入门款,Pro 和 Max 则代表苹果的最新技术旗舰,也是苹果主要出货量以及高利润来源。
苹果手机清晰的边界,避免了产品线自相残杀,也保证了苹果高端的品牌调性。而理想 i 系列的问题恰恰是苹果的反面:产品边界线模糊,基于价格对比下,出现的产品力倒挂。
02、i6 成功了,但也抢了 i8 和 L 系列的订单
产品体验越重叠,互博的概率越高。
「i6 现在是目前店里的主销车型,平均 80% 的消费者都是来看 i6,这其中也稀释了 i8 和 L 系列的部分订单」理想销售人员向汽车之心透露道。
李想还是有焦虑的。L系列目前有3.3~4.5万元的现金优惠政策,L6最低只要21.68万元。
这对于理想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L 系列产品本质上可以看为一款「车型」,四款车型(L6/7/8/9)基本只是在尺寸、配置和价格上形成区隔。
i 系列也不例外。i8 的空间等同于 L9,是家庭主力用车的刚需尺寸,i6 表面上的 L6 的纯电版本,实际空间看齐 L7,轴距只比 i8 短了 5cm。
更关键的是,i6 的起售价,足足比 i8 便宜了 9 万元。
价格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只要消费者对座位要求不高、不追求极致的底盘舒适性,最便宜的 i6 已经能体验理想的核心产品力,让很多消费者断了升级更贵的 i8。
L6 就是用户拿「钱」投出来的结果,理想平均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 L6。
i6、L6 的用户实际上就是同一批人——喜欢理想,但又觉得价格太贵,可以适当砍掉一些配置,但是又对价格极度敏感的群体。
理想 i6 首批用户
以 L6 用户为例,接近 50% 的车主购车预算在 26-30 万之间,其次是预算控制在 21-25 万的车主(占比 20%),而 L6 的价格区间为 24.98-27.98 万元。
i6 的用户目标是年轻人,实际用户平均的年龄只有 22~35 岁,跟小米 YU7 用户同一群体,「无孩家庭」和「单身人士」的比例偏高,而且看车、下单和锁单效率更快。
除了扩展更多群体,i6 也成为了理想老车主增换购的最佳选择。
不同于燃油车到新能源的换购潮,理想 i6 的增换购订单中,以理想 ONE、L 系列老用户居多。
无论是用车场景与诉求,这批用户的特征都非常明显:首选理想品牌、高度依赖纯电行驶,第一考虑是 i8,但 i6 的性价比更高。
以 20 款理想 ONE 车主复购为例,不仅有 1 万元的现金优惠,在叠加各种限时权益同时,最低只要 21.48 万元就能开走 i6,比小米 SU7 还便宜(21.59 万)。
果断下单的背后,理想依然占据着产品、用户和口碑的黄金点位。
在理想眼里,增程是面向油车保有群体的升级解决方案,纯电则是面向新能源保有群体的升级解决方案。
首批理想 ONE、L 系列车主已经用纯电行驶里程证明,他们的下一个选择是更大、更好的纯电车,i6 正好打动了这批车主增换购需求。
表面上理想提升了订单转化率,实际自身产品销量结构正在向低端转移。
在近三年的单车均价上,理想已经从最高的 37.6 万元降到 30.4 万元,问界反而涨到了 40.2 万元。
理想正在丧失对高价市场的掌控力。
走量产品的意义是在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为高端车型引流,形成良性的增长曲线。
36 氪报道,iPhone Pro 和 Max 系列的销量占比,从 2020 年的 40% 到现在的 70% 以上,标准版仅占 20%。
一个是通过产品体验的分割实现消费升级,把价格、销量、利润做到最佳平衡点,另一个则是让消费者购车越来越理性,变成了全品平替。
无论是产品销量结构,还是综合产品力,理想 i6 都折射出了一种「以下犯上」的趋势。
03、i 系列需要价格锚点
上可攻、下可守,这是一套产品体系的黄金比例。
以问界 M5、M7、M8、M9 四兄弟为例,M5、M7 平均月销量分别为 3200 台和 1.7 万台,M8、M9 稳坐 40 万、50 万级车型的销量冠军。
从 20 万的入门市场到 50 万的旗舰市场,问界四款车实现了全价格带的精准卡位。
通过需求细分产品策略,离不开问界对于消费心理的精通。
比如 M8、M9 上的 32 英寸投影幕布,到 M7 就变成了 17.3 英寸的吸顶屏,同样最高规格的四颗激光雷达目前只停留在 9 系车型。
类似这些最能感知到的细节,背后所对应的一定是功能、体验上的升级,至少销售能快速说清楚这些车型的区别。
这是理想没有解答清楚的问题——如何拉开代差的用户体验。
从增程到纯电,L 系列用电池增程兼顾了油车与纯电的优势,i 系列则把油箱换成了更大的电池,理想只是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解决电车续航焦虑的痛点。
消费者只需要根据用车场景,选择理想的增程或者纯电动力,两者并没有形成产品体验的巨大落差。
理想纯电需要一次全新的产品理念和技术能力。
在李想眼里,AI+补能体验是理想纯电该有的样子,这是理想长期主义的深层布局。
理想对于 AI 的两个抓手是理想同学和 VLA 司机大模型,让理想同学真正成为硅基家人、VLA 实现自动驾驶,变成一位懂用户的私人司机。
李想认为,最快 3 年、保守 5 年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
另一方面,补能是用户决策中的「否决项」,理想把充电站定义为「产品」,而不是「服务」。
服务是根据预算开展工作,比如建站的数量和整体运营水平由预算决定,产品是从商业逻辑等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包括做最细、最轻便的超充枪线,支持即插即充。
相比首批 MEGA 用户,理想 i6 车主提车就能享受到 3438 座超充站,高速平均 148 公里一个站,城市站已经超过 2000 座超充站,覆盖 264 座城市。
按照规划,理想计划年底达成 4000 座超充站目标,平均每天新增 4 座超充站。
无论是 AI 能力,还是补能网络,本质还是搭建一个「纯电生态体系」地基,是 i 系列的一道「预制菜」。
方向没有错,但如果无法精准满足不同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理想纯电产品还是难以形成错位的进阶体验。
上半场,理想以最精简的产品逻辑满足最普适的需求,i6 成功守住了理想纯电市场的基本盘。
网传理想正在研发 i9 车型
下半场,i9 的真正野心不在于技术炫技,而在于用极致体验与情绪价值,在真空地带竖起现象级产品的界碑。
理想 L9 上市第一个完整月交付破万,在高端家用市场建立起品牌认知和口碑优势,是理想 L8/L7/L6 热销的基础。
i 是未来,需要一个新的价格锚点,而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理想 i 系列的 Pro Max 肩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