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吉利在敦煌发布星越L全新东方曜,定价15.87万到17.97万。这个区间,一直有点像合资的脚步却带着国产的价码,我在展台边摸了摸中控边缘,光滑但不冰冷,像是在摸一张已经被多次使用的邀约函。
我和销售小李有段微对话。
东方曜,敦煌的名字带着点儿文化气息,对吗?我问。
对,定位就是中国星的中式豪华,他笑着回,但别把文化讲成花里胡哨,真要落地,是要你开个圈就知道的实在感。
第二段微情节,和修理工的一句对话。
这台车的底盘,和常规燃油SUV有点像,差在你能不能感受到它的稳。修理工边检查边说。
我试着把路过的坑洼放到记忆里,能感到底盘的阻尼不再是简单的弹跳。我回应。
数字和区间,带着不确定的标签,三组重点放在一起
- 0-100km/h加速:7.3秒(体感/实测样本少);
- 最大功率:200kW,峰值扭矩:400Nm(数据来自官方,体感偏航的占比未知);
- OTA更新、四屏联动:14.6英寸中控、25.6英寸HUD、12.3英寸仪表(硬件规格,体验因版本略有差异,属于样本有限的判断);
对比差异,这点在日常开车时最直观:同价位的燃油SUV里,东方曜的智能化体验要靠前。它的四屏联动和FlymeAuto的逻辑,和一个以屏幕为核心的对手比,日常操作更线性、响应也更快。对方的副驾座椅按摩、座椅记忆等功能可能在整车同价位段里显得高光但偶有重复性使用,实操差别并不小。
从供应链到研发的一点点视角,用生活比喻讲清楚
这车用的是GEEA3.0电子电气架构,千兆以太网,OTA升级就像手机每天都在后台把新表情包推给你。云端的AI大模型,云诊断,云端算力,像一个会和你聊天的厨师,时不时提醒你锅里的油温或油耗的走向。实际感受就是,软件层面的脆弱点不容易被老版本卡死,就像你用同一台电饭锅做出不同口感,关键在于云端的配方更新速度。供应链如果断了,连儿童餐里的糖醋排骨都可能变成清汤寡水;但这套系统的演化方向,让我觉得未来三到五年里,燃油车也能继续网购升级。一个日常的比喻:买菜的篮子和路上的天气一样,供应链决定你能买到什么,车厂的工程师决定你能用多久、用得顺不顺手。
但前文说法有点大,后面收回来两句。其实星越L全新东方曜的中式豪华不是单纯的设计语言,而是它在智能和质感之间寻求的平衡点。我的感觉是,这是一种对日常可依赖性的强调,而不是一味要你盯着镀铬和大屏幕就走。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敦煌壁画里的色彩搭配被写成了月牙青、莫高蓝、丹青三款专属配色的灵感注解。笔记本上一行小字,是对比试驾的截图,车模旁边的文创产品像是把场景落在了现实世界里。细节上,门板上的3D镭雕、水晶质感的挡把,甚至氛围灯的256色渐变,都像是在给这辆车一个你在场就能真的感受得到的文化体验。
三处提问,和你聊着聊着就跑题的那种提问
- 你会不会因为四屏太多功能而分心?还是说越多越容易找到自己的节奏?
- 如果你常走城市拥堵路段,云诊断和NOA这类功能,能真正减少焦虑吗?还是只是增加试用感?
- 你愿意为更强的AI交互多付一点点钱,还是更看重后排座椅的舒适性和乘坐质感?
一个小情绪
有时候我觉得这类型的配置像是一桌恩宠满满的自助餐,摆得满满当当,可真正每天吃到的那几道才是你最需要的。麻烦的是,越想省心,越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新工具换成更复杂的操作。
临场小计算
按8元/升、综合油耗约9L/百公里粗算,按1000公里用油成本约720元,年跑1.5万公里大约10800元。若以12个月均摊,就是约900元/月的油费支出,忽略维修保养与折旧。其实这类 rough 估算很粗,但能让你在选车时先把日常成本放清楚。
一个具体但不署名的声音
销售说:这车就是让一家人满意的那种。 同事则补了一句:你坐上去就知道,坐姿和视线的舒适感,真的比很多合资同价位车要稳。 这些话像是被放进笔记里的一点点碎片,后来你就能从这碎片里拼出整台车的性格。
我没有骗自己:这车确实有它的价值主张。可你要的是一个有钱就买的感觉,还是一个愿意为智能和舒适性持续投资的伙伴?这问题,留给你在试驾后用手感与心跳来回答。
结尾的开放问题
你现在的预算里,星越L全新东方曜到底值不值得被认真考虑?如果你愿意给它一个圈,在哪一个场景里它能真正省你一口气?门缝里是不是偶尔会传来一点风?如果你也有一个看车的日常细节,愿意和我分享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