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在999级陡峭石阶上失控下滑,撞向仿古护栏的瞬间,不仅砸出了几米破损的木石结构,更撞开了公众对企业营销边界的集体追问。这不是某部冒险电影的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在“天梯”极限测试中因安全绳脱落导致车辆倒滑,最终撞击护栏。所幸无人受伤,但代价已然显现。
这场本意为展示车辆攀爬性能的挑战,因一次技术疏忽演变为公共事件。奇瑞次日即致歉,承认风险预判不足,承诺赔偿修复。表面看,事故已闭环:车损可控、人无伤亡、企业担责。可问题不在善后,而在为何一辆测试车能出现在本不属于它的登山步道上。
近年来,车企热衷将自然险境当作营销舞台。从天门山“天梯”攀爬到高原无人区穿越,从车内煮火锅到百公里对撞卡车,极限成了流量密码。2018年曾有品牌在此成功登顶,此后效仿者不绝。可这些“创纪录”测试,多数未在专业封闭场地进行,反而选在游客如织的5A景区。它们共享同一逻辑:把公共空间当免费摄影棚,把公众视线当传播渠道,把潜在风险转嫁给社会承担。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活动往往游离于监管之外。张家界文旅局回应称“无需报备”,恰恰暴露制度空白。企业以为不违法便是可行,却忽略了伦理底线——公共资源的本质是共享与安全,而非商业秀场。当游客被迫绕行电梯只为给一场测试让路,所谓“顶峰相见”的豪言,实则是将大众体验踩在脚下。
技术可以试错,但公共信任不能。真正的创新不应以扰民为代价,更不该用一次道歉来抵消对规则的漠视。车企若真想证明实力,大可回归试验场,用数据说话,而非在悬崖边赌运气。社会也需建立红线:国家级景区、生态敏感区、人流密集区,禁止一切高风险商业测试。
营销的尽头不是流量,而是责任。当企业学会在敬畏中前行,那些被撞坏的护栏,才不会成为公众心中裂开的信任缝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