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觉得,汽车只是用来代步的铁壳子?或者你也曾幻想,有一天发动机一响,人就能自由驰骋各国?抱歉,现实中的汽车并不只是油门和刹车的较量,而更像是一道考验工业、科技、市场与政策协作能力的社会大题。在中国重庆,随着一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对接会的召开,这道题的解答尝试也许刚刚开始。
重庆——被誉为“中国西部汽车之都”。你问为什么,不用多想,产业链条那是真的长。发动机、变速箱、轮胎、AI芯片,前头高管谈笑风生,后头工人螺丝拧得打响指般整齐。这里每年有多少辆汽车从流水线上滚下来?别问,问就是一座城都能塞不下。但即便如此,重庆还嫌不够,打算和德国人联手,把好戏唱到全球市场。毕竟德国汽车,被奉为“移动的艺术”,同时又以精密、靠谱著称,两家伙子一碰头,嘉年华要来了。
这不,7月31日,德国汽车工业考察团浩浩荡荡杀到重庆。他们可不是普通游客,个个背景深厚,光介绍头衔那环节,就堪比奥斯卡红毯: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出席,德国工程院院士到场,连“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葛兴福也被请来。重庆层层领导互喊口号,展示作品:全市汽车链条有多完整,政策多友好,未来部署多超前。德国朋友一看,龙颜大悦——不是,应该说“德颜大悦”。原因很简单,技术互补,市场可期,双方都早就盯上彼此,自然期待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研发制造等领域擦出火花。
现场不仅仅是高层说辞的跑马灯,企业们实际行动也很快速。长安、长城、赛力斯甚至利勃海尔等一线车企的生产线、研发中心、智能实验室全都对德国代表团敞开大门。在长安,那标志性的“金钟罩”电池,不只把危险关在墙外,还要让智能驾驶成为现实。德国工程师看着这些千奇百怪的新玩意,互相交流着可持续制造、绿色生产、智能仿真,有人甚至感叹:“原来中国新能源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卷’。”赛力斯主打“软件定义汽车”,德国同行对其自动化透明化生产线直呼佩服;长城的自动化装配和精益制造工艺也让人目不暇接。考察到利勃海尔,则聚焦汽车轻量化、新能源零部件研发,实现技术流“当场互卷”。
当然,会议不是只看热闹,大家还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重庆市商务委、永川区政府和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未来将在技术研发、产业协同、投资促进上结对共建。先进制造中心,德国专家工作站,直接落户重庆。双方企业也各自领了任务本,技术合作、市场共享、配套开发,“一对一”洽谈,务实靠谱。说白了,不仅要让产品在本地“结婚生娃”,更要把成果推向全球。
其实,德国汽车工业考察团这回重庆之行,并非头脑一热的即兴表演。它正好是今年6月市领导出访德国后的互访回礼,算得上高规格回敬。从根子上讲,这是一次互补型产业抱团求生。中国有市场、有灵活供应链,德国有技术、有标准。两边谁都清楚,新能源、智能制造是未来,不合作、不互鉴,谁都别想独善其身。除了看成就是“wow”,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理清谁有啥优势,谁能填补谁的短板。重庆希望凭借区位、产业链聚合和政府政策,吸引德国高新企业施展拳脚,而德国企业则盼望借中方庞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把实验室里的理念转化为现实中的产品和利润。
考察团的“团建”体验,晒得也很“西部味”:参观基地,调研实验室,直面一线工匠和工程师。有德国嘉宾玩笑:“重庆不光是桥多,连电池‘桥’都造得比莱茵河还宽。”无论是座谈交流还是私下握手,气氛都不像外交辞令那般生冷,更像一场发动机启动的预热仪式。所有动作,都围绕一个大主题——中德汽车产业联手,共同拥抱下一个全球洗牌浪潮。
有人说,合作不过是握把手、照个相、签签字,回家各找各妈。这话刻薄也对一半,但没看到会场里那些工程师和企业家眼里发的光。真合作,是要落到螺丝钉上、技术路线上、产线上,最后在市场里拼个你死我活。重庆和德国,这次算是正式下场加速,谁能笑到最后,先卡住全球新老动力的工艺、供应链、技术门槛,谁就是未来汽车世界的新牌桌主角。
所以,下一次你在路上遇见一辆德国标还带点重庆制造基因的新能源车,不要奇怪,它可能正是这次合作的第一朵浪花。而后浪,更大。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