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出门必走的那条路,现在倒遇上了个难搞的钱包麻烦。
那3000亿的公路养护资金,居然没着落,一边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都在盼着维修、维护,一边是几千万新能源车主,压根儿没为这事出过一分钱。
燃油车车主心里直打鼓,而每年3000亿的公路养护经费却怎么也凑不够。新能源车缴纳养路费,究竟是迟早的事,还是还会有啥变数呢?
两难局面
咱们国家的公路网络早就铺得又宽又密,想起城市里跑的大马路,或者农村里串串的小路,都是咱们出门离不开的生命线。
维护这么庞大的“公路网”,花的钱可是滔滔不绝,要确保所有普通公路都能顺畅地行驶,每年得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根据一些测算,光是维护资金需求就高达6000亿,可实际上,能到位的资金连3000亿都差不多,远远不够啊。
这些养护所需的经费,主要是靠燃油相关的税收和地方财政来凑,但这两项加在一起,根本弥补不了那巨大的缺口。
经费跟不上,自然导致公路状况难以改善,许多主要干道的路面逐渐变糟,裂缝和坑洼越积越多。等到坏到不得不修,花的钱只会比现在多得多。
更让人心里难受的是安全隐患,下雨天道路上积水排不掉,冬天结冰没人清理,这些都是养护跟不上才留下的隐患,现在出门只能提心吊胆。
比起路况变差,更让人在意的,还是公平这事儿,现在路上跑的车,大多数还是燃油车,这些车主每次加油,实际上都在为公路维护出了一份力。
现在,新能源车的数量已经不少了,大部分是纯电的,既不烧汽油,也不用缴那些相关的税费,基本就是白白在用全国的公路资源。
更要命的是,新能源车配了大容量电池,车身比一般的燃油车要重不少,压在路面上的冲击其实更大。
经常用、耗得多,可轮不到掏钱养着,挺让操老的燃油车主觉得不太公平。随着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这话题也变得越发热烈了。
以前的办法,跟不上现在的变化
如今的缴费争议,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事儿,而是十几年前的政策遇上汽车行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碰到的麻烦。
在2009年以前,养路费都是按月算的,还得看车子的重量,不管你一年开不开车、开得多不多,都得交那笔固定的钱。
这种缴费方式挺不合理的啊,平常就是上下班走走的人,和跑长途货运的车主缴的钱居然一样,那个时候不少人都觉得划不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9年就开始推行燃油税改革,取消了原先的固定养路费,把这部分费用纳入了燃油税里。
就这么一说吧,车跑得越勤,油耗越多,拿的钱也就越多;车跑少点,缴的钱就少了。那会儿觉得,这样挺公平的,没人反对。
谁都没想到,当初刚开始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没几辆车,十几年过去了,竟然变得这么火爆。
如今新能源车的数量已经变得相当多,占了很大一部分车市。而当初的政策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养路费的征收范围也没有跟上产业的增长速度。
原本挺合理的收费办法,因为新能源车的兴起,出现了些漏洞,再加上燃油车逐渐减少,相关的税收增长也变得慢了许多,所以养护资金的缺口也就越来越大了。
收钱的办法,个个有难题
对于这个日益凸显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在琢磨着怎么收新能源车的养路费,但越研究越发现,每个方案都存在难以逾越的难关。
想起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充电的时候额外收个费用,就像加油缴税一样,充电的时候顺便把养路费给付了。
这个招在公共充电站挺方便的,直接将这部分费用加到充电的钱里就行,技术上基本没啥难度。
要是家用充电桩,问题就复杂多了。大部分家庭的充电设备都跟家里的电路共用一条线,没有单独装电表,根本搞不懂哪些电是用来充电的,哪些又是用来做饭、开空调的。
如果只是向公共充电桩的钱,还是会出现不太公平的情况——自己用的不用付钱,反倒得花大价钱用公共的桩,这样倒显得不合理。
另外一个经常被提的办法就是按行驶的里程来收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征求大家的看法,关键还是用定位技术来统计你到底跑了多少路。
这个方法的优点挺明显的,开得多自然要付得多,同时还能根据车子的大小、重量来调节费用,损耗大的多交点儿,确实挺公平的。
不过要实施起来确实不太容易,首先得给全国几千万新能源车安装相应设备,还得建立一套专门的统计和收费系统,前期投入会不少。
更让车主心里打鼓的,还是隐私方面的问题,定位记录会把车子走过的每条路线都记下来,这些个人信息怎么保存、谁能用、会不会被滥用,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核心点。
除了这个,还存在另外两种说法,不过都不太靠谱。一种是在买车时一次性收费,根据车辆大概还能用多少年来估算金额。
不过呢,不同的人开车的频率差得挺大,有的上一年就跑几万公里,有的只跑几千公里,一次性交的钱也是一样的,显得挺不合算,没有人会觉得划算。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像ETC那样,在路上装监控设备来统计里程,不过这就得大规模改造道路,花费不少钱也不是,小问题还可能遇到信号差、统计不准的麻烦。
讨论越深入,燃气车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燃气车不烧汽油,又不用缴那些税费,基本上等于没付养路费,但却跟其他车辆一样走公路。
这个情况让人觉得,政策得得公平对待,不能只盯着新能源车,所有没交养路费的车型都得算上,否则还是不够公正。
左右为难:要公平,也得顾发展
新能源车养路费的这事儿,迟迟没拿出明确方案,主要是得在公平和行业发展之间摸索个平衡点,不能偏心哪一方。
新能源车不用交养路费,这事一开始就不是啥漏洞,而是国家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出的优惠措施。
除了养路费,新能源车还能免购置税,起初就是为了让大家能负担得起、愿意尝试,推动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现在来看,这个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从2026年起,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也得缴购置税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类车越来越受欢迎,技术也逐渐成熟,价格和燃油车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已经能承担养路费了。
不过,政策不能随意调头,要是突然开始收费,可能会让打算买房车的朋友犹豫不决,还会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泼冷水。毕竟,这么多年的扶持和努力,不能轻易白费。
不过话说回来,地方财政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搞得每年都得从口袋里掏不少钱去补贴公路养护。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紧缩开支,这笔补贴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还真是不确定的事。
再加上农村公路养护出了一些新规,明确说地方政府要担起主要责任,得有稳定的钱来维护,这下筹钱的事儿更加紧巴巴了。至于新能源车的养路费问题,也不得不提上日程,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事。
政策的制定者得在这两头摸索着平衡:一方面得让油车车主觉得合理,补足养护经费的空缺;另一方面又得推动新能源车行业稳步前进,不能一下子把它搞得太难看。
收钱是迟早的,步子得稳
整体来看,新能源车早晚都得缴养路费,这成了大势所趋,只是何时开始征收、用什么方式收取,还得提前谋划好,不能一直犹豫不决。
那3000亿的资金缺口摆在眼前,公路修得越多、用得越老,维护费用只会跟着增加,资金压力也会不断加深。
同时,新能源车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未来占比可能会更大,要是一直不收费,燃油车主的负担只会越发沉重,公路的养护也会难以维持下去。
不过,这并不代表政策会突然改变方向,稳扎稳打才是最靠谱的路子。毕竟,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已经相当成熟,但还得靠一个稳定的环境来持续发展。
政策想调整的话,得考虑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得留点时间让市场慢慢适应,不能一下子就全部搞定,不然容易出问题。目前来看,相关方案还在讨论和收集意见当中,说明决策者们也在小心翼翼地斟酌。
未来的政策呢,大概会按部就班,先简便一些的行业入手,比如首先对出租车、网约车、货运车这些营运车辆开始进行收取。
这些车主要靠沿公路赚钱,跑得勤、用得多,先让它们缴养路费的话,阻力会小不少,还能积累一些经验,为以后广泛推广打好基础。
收费标准也会仔细琢磨,不会定得太高,让车主心疼得扛不住,也不会太低亏空补不上,估摸着会参考燃油车的负担情况,让大家觉得还能接受。
像公交车、救护车这些服务性车辆,大多数情况下会免交费用,这也是体现政策关心民众的温暖嘛。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个规则:用路的就得花钱,耗得越多,缴得越多。这么一来,不光能保证公路一直保持在不错的状态,还能让车主们觉得挺公平,还不会影响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这事儿其实就是在发展和公平之间摸个平衡,既不能让公路没人管,也不能让车主觉得亏了,慢慢调调,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案。
对我们这些普通车主来说,政策怎么调整也好,合理分担养护费用,才能保证咱们一直有顺畅又安全的路走,这点永远不会变。
冬天的日子又开始啦,来打个卡,分享一下你的冬日生活点滴吧!
全部评论 (0)